财务表现 - 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8,066,603.73元,母公司净利润为-510,273,622.57元[5] - 母公司2022年度期初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022,703,355.25元,扣除当年股东分红153,333,341.00元后,期末累计未分配利润为359,096,391.68元[5] - 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本年度拟不实施利润分配,既不实施现金分红,亦不派发股票股利[5] -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20.75亿元,同比下降48.61%[13]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8亿元,同比下降166.68%[13] - 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18亿元,同比下降313.49%[13] -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20.75亿元,同比下降48.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8亿元,同比下降166.68%[19] -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19.77亿元,同比减少48.79%,主要受风电行业补贴退坡政策影响,海上风电交付量大幅下降[73] - 公司2022年营业成本为103.59亿元,同比下降47.29%[68] - 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为5.84亿元,同比下降36.89%[68] - 公司2022年财务费用为4795.42万元,同比增长201.27%[68] - 公司2022年其他收益为1.60亿元,同比增长189.24%[68] - 公司2022年信用减值损失为-7027.02万元,同比下降318.03%[68] - 公司2022年所得税费用为-1.10亿元,同比下降629.41%[68] - 公司2022年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期末合计为89.93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9.77%[62] - 公司2022年确认的政府补助金额为1.60亿元,同比增长189.24%[62] - 公司2022年投资收益同比增加1.21亿元,主要由于处置子公司北安上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产生的投资收益[70] - 公司2022年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318.03%,主要由于应收账款回款不及预期导致计提比例提高[70] - 公司2022年所得税费用同比减少629.41%,主要由于利润总额下降[71] - 公司2022年未分配利润下降48.27%,主要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值[108] - 公司2022年少数股东权益增加542.67%,主要因新设非全资控股子公司收到少数股东注资[109] 研发与技术 - 公司针对中国陆上全风速段以及各类应用场景自主研发的卓刻平台[10] - 公司专门为应对高温、高湿、高盐、台风、地震等多变复杂的海洋环境自主研发的“Petrel”海燕平台[10] - 公司针对中国全海域自主研发的高度集成半直驱驱动链产品平台“Poseidon”海神平台[10] - 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83%,同比增加0.89个百分点[14] - 公司推出新一代大兆瓦陆上风机产品平台首款5MW级别产品,并于2022年12月开始批量交付[19] - 公司海上“Poseidon”海神平台首款产品EW8.5-230和“Petrel”海燕平台首款产品EW11.0-208在年内实现批量交付及首个项目的全容量并网[19] - 公司自研自制的“3060混塔”已应用于多个风电场项目中,进入批量商业化应用阶段[21] - 公司研发的S112超长海上风电叶片长达112米,是目前国内已实现商业化运行的最长海上风电叶片[38] - 公司研发的模块化混塔模具可按不同模数调整管片壁厚,适配轮毂高度为120米180米区间内所有陆上机型[38] - 公司自主研发的分片塔架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卓刻平台部分产品,组装及吊装周期优于预期[38] - 公司完成了新型紧凑型半直驱驱动链拓扑结构设计,具备高可靠性、高性能、低成本等优势[39] - 公司开发的智能控制系统WT-Agent、智能终端&远程听诊系统Edge-Agent、风场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Park-Agent在2022年内稳定运行[39] - 公司成功中标全球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和渔业养殖融合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并生产下线全球首台风渔融合漂浮式风机[39] - 公司已累计实现总计13款海上风电机组的批量交付,单机容量从2.38MW逐步提升至11MW[39] - 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为5.838亿元,同比下降36.89%,主要原因是合理利用研发资源,节约了部分直接投入[42][43]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83%,较上年增加0.89个百分点[42] - 公司2022年新增专利申请280个,其中发明专利169个,累计获得专利647个[41] - 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研究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8959.31万元,成果已应用于相关产品开发中[45] - 全生命周期设计优化技术研究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1.146亿元,成果已应用于相关设计平台中[45] - 深远海和综合能源技术研究(二期)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1.813亿元,成果已应用于漂浮式风机新产品的开发[45] - 新一代数字化和云服务平台开发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1.725亿元,成果已应用于相关数字化平台[45] - 陆上3.X产品研发项目已实现量产,累计投入6291.11万元,产品在大兆瓦低风速产品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6] - 陆上4.X产品研发项目已实现量产,累计投入7173.35万元,产品在高可靠性、高发电能力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7] - 陆上5.X产品研发项目已实现量产,累计投入1.354亿元,产品技术属国内领先水平,能够覆盖陆上70%市场区域[47] - 海上3-5MW产品研发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金额21,879.12万元,产品已实现量产,面向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地区,提供高可靠性的3-5MW平台风机[48] - 海上6-8MW产品研发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金额33,221.42万元,产品已实现量产,适应福建、广东东部等高风速区域,提供发电能力更强的风机[48] - 海上中低风速产品研发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金额13,015.39万元,产品已实现量产,适应山东、江苏、杭州湾以北部等中低风速的海上风电项目[48] - 海上大兆瓦产品研发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金额24,317.82万元,产品已实现量产,适应广东、福建等高风速区域,为深远海市场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海上大兆瓦风力发电机组[48] - 6MW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系统优化设计项目累计投入金额10,554.05万元,处于开发验证阶段,提高6MW风电机组的发电性能[50] - 陆上大兆瓦产品研发项目累计投入金额2,822.10万元,处于样机验证阶段,覆盖陆上90%以上的市场区域,尤其是点位资源、风资源和运输条件受限的区域[50] - 海上大兆瓦产品研发(二期)项目累计投入金额8,408.15万元,处于开发阶段,适应我国全部海域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海上大兆瓦风力发电机组[50] - 全生命周期设计优化技术研究(二期)项目累计投入金额1,908.39万元,处于开发验证阶段,进一步提高风电机组可靠性[51] - 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二期)项目累计投入金额3,797.77万元,处于开发验证阶段,提升风机可靠性和成本竞争力[51] - 新一代数字化和云服务平台开发(二期)项目累计投入金额2,150.74万元,处于开发验证阶段,进一步实现风机运行监控数字化管理[51]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556人,占总人数的29.88%,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21,846.49万元,平均薪酬为39.29万元[53] - 公司完成了11个研发项目,包括“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全生命周期设计优化技术研究”等[52] - 公司新开了5个研发项目,包括“陆上大兆瓦产品研发”“海上大兆瓦产品研发(二期)”等[52] - 公司研发人员中博士研究生39人,硕士研究生274人,本科236人[53] - 公司研发人员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119人,30-40岁320人,40-50岁105人[53] - 公司海上风电产品“Petrel”海燕平台EW11.0-208风机于2022年12月并网发电,刷新全球单机容量记录[54] - 公司“Poseidon”海神平台EW8.5-230风机于2022年9月完成首台吊装,刷新全球风轮直径记录[54] - 公司陆上新一代半直驱产品平台已开始商业化批量交付,适应陆上大型化发展趋势[54] 市场与订单 - 2022年公司海上风电交付量大幅下降,主要受风电行业补贴退坡政策影响[14] - 2022年公司新接产品销售订单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导致营业利润减少[14] - 2022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53.73亿元,占全年收入的44.5%[15] - 2022年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9亿元,全年亏损主要集中在该季度[15] - 2022年公司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为1.60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15] - 2022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4,983万千瓦,同比下降10.89%,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516万千瓦,同比下降64.36%[18] - 公司新增订单为6,206.00 MW,同比增长106.12%,累计在手订单为9,790.15 MW,同比增长23.22%[21] - 公司自持风场中已完成建设的装机容量为109.4 MW,在建的装机容量为530 MW,参股项目资源持有量为370.65 MW[22] - 公司质保期外的服务业务以及备品备件的新增订单金额为48,470.23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9,339.37万元[23] - 公司产品覆盖2.5MW到11MW全系列风电机组,应用于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24] - 2022年中国风电新增并网3,763万千瓦,累计并网3.65亿千瓦[28] - 2022年中国风电招标量合计86.9GW,同比增长60.63%,其中陆上风电71.2GW,海上风电15.7GW[28] - 2022年全国并网风电厂发电量6,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9%[28] - 2022年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008小时[28] - 2022年陆上风机中标中枢容量向56MW发展,海上中标中枢容量向8MW接近[28] - 2022年第一批9705万千瓦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部分已建成投产[28] - 2022年海南万宁100万千瓦漂浮式项目开工,是全球最大的商业化漂浮式项目[28] - 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目标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27] - 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目标达到39%左右[27] - 2022年公司在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为6.5%,行业排名第八,海上风电市场新增装机占有率为28.0%,行业排名第一[31] - 2022年中国市场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4983万千瓦,其中电气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325万千瓦,市场份额为6.5%[31] - 2022年中国市场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515.7万千瓦,其中电气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44.3万千瓦,市场份额为28.0%[31] - 2026年全球漂浮式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达1166MW,复合增长率为83%[32] - 2021-2030年间风电机组累计改造退役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32] - 2022年全国电力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市场交易电量为5254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0.8%[33] - 2022年结算绿电交易电量为152.2亿千瓦时,平均溢价为51.83元/兆瓦时[33] - 公司2022年新增订单主要集中于4MW及以上产品,符合风电行业机组大型化的趋势[89] - 公司2022年4MW以下风机销售量同比下降58.78%,7MW及以上风机销售量同比增长129.28%[77] - 公司2022年直接材料成本为88.37亿元,占总成本的86%,同比下降49.07%[79] - 公司2022年风电行业总成本为102.75亿元,同比下降47.50%[79] - 公司前五名客户销售额为80.13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的66.36%[86] - 公司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为45.18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39.02%,其中关联方采购额为11.51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9.94%[90] - 公司2022年风电场发电成本为4.30亿元,同比增长79.10%,主要由于已建成并网的风电场项目有所增加[82] - 2022年公司前十名供应商中新增供应商1,主要因公司着力发展风电场投资建设[93] - 公司与供应商5在2022年开展战略合作,采购金额较往年大幅提升[93] 风电场与项目 - 公司自持风场中已完成建设的装机容量为109.4 MW,在建的装机容量为530 MW,参股项目资源持有量为370.65 MW[22] - 公司转让容量共计为104 MW的自持风电场,获得合计收益为10,312.19万元[22] - 公司2022年风电场发电收入为8215.24万元,同比增长79.22%,风电场容量达到109.4MW,较上年增加38.48%[76] - 公司2022年在建工程增加331.43%,主要因风电场项目投资建设增加[101] - 公司2022年长期借款增加266.63%,主要因风电场项目投资建设增加[104] - 公司向全资子公司张掖市立陇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64,800万元,用于投资建设400MW风电项目,总投资216,423万元[114][115] - 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之恒转让北安上电100%股权,交易价格为23,804.34万元,并收回借款及利息合计43,097.81万元[118] - 上海之恒2022年度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因转让北安上电股权实现投资收益10,312.19万元[119] - 公司海上风机主机生产基地2022年度交付量下降,导致相关公司收入和利润下降[120] - 国家电投集团安徽池州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资产为53,148.58万元,净资产为12,677.92万元,营业收入为4,250.74万元,净利润为231.07万元[121] - 中复联众(上海)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为43,993.20万元,净资产为25,929.79万元,营业收入为21,227.87万元,净利润为232.75万元[121] - 一重上电(齐齐哈尔市)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资产为80,676.54万元,净资产为21,526.62万元,营业收入为1,931.21万元,净利润为1,530.98万元[121] - 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5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新增装机的76.2%[122] - 2022年陆上风电产品平均价格区间为1600-2200元/kW,海上风电平均价格区间为3500-4000元/kW[122] - 公司计划开发12MW级别、风轮直径250米以上的风机,并继续开发16MW级别风机[123] - 公司将在“三北”区域中高风速地区布局6.X-8.XMW系列风机,并研发10MW以上陆上产品[124] - 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数字化顶层设计、智能化生产制造、整机系统、核心部件及风电场层面的核心技术[124] - 公司计划通过技术穿透核心部件,实现技术降本、强化供应链管理,有效实现降本增效[125] - 公司将持续在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结合风电业务场景需求,迭代优化数字化风场产品[125] - 公司将在云端建立数字化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以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126] - 公司将继续发展风资源开发及项目投资业务,并通过“一体两翼”格局做深做强风电产业链[126] - 公司将持续加强风资源评估、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设计等关键技术的深度研发,并推进核心部件上游原材料供应和制造过程的深入[127] - 公司加快建设“江苏滨海测试基地项目”,提升15MW+级齿轮箱、发电机、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型式试验能力[127] - 公司将持续优化风电发电机组产品平台,开发叶片更长、发电量更好、容量更大的新机型[128] - 公司将继续开拓海外市场,聚焦“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区域,实现海外业务拓展[128] - 公司将继续推进风电场“滚动开发”模式,通过转让部分建成的陆上风电场项目提升盈利能力[128] - 公司通过数字化手段推进智能运维,提升精益运维质量,并在“以大代小”、“回收再造”市场中提供风机循环利用的“一站式”服务[128] - 公司将继续实践“精于风、不止于风”战略,拓展负荷侧业务,为高能耗行业提供智慧能源解决方案[128] 公司治理与人事 - 公司董事会修订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以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133] - 公司修订了《战略规划管理制度》并补充制定了《董事会授权管理制度》《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与考核管理制度》《核心
电气风电(688660) - 2022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