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纳微科技(688690) - 2022 Q2 - 季度财报
纳微科技纳微科技(SH:688690)2022-08-15 00:0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为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2][7] - [公司控股股东为深圳市纳微科技有限公司,曾用名“深圳市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6] - [公司有多个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公司,如常熟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苏州鑫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16] 报告合规声明 -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相关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4][6] -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7] 重要事项说明 - [本报告期无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不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8] - [报告所涉及的公司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实质承诺,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8] - [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报告真实性等情况][9] - [公司已在报告中详细描述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及应对措施][5] 财务数据 - [本报告期营业收入29383.0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7.41%,主要因色谱填料等产品增长及核酸检测用磁珠产品供应量增加][28] -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507.0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3.73%,剔除收购赛谱仪器投资收益后增长74.51%][28] -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0265.3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9.73%,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因素增长77.40%][28] - [本报告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61.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46%][28] - [本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38566.56万元,较上年度末增长32.95%,主要因利润增加及股权融资][28]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174430.61万元,较上年度末增加36.32%,主要因利润增加及股权、债权融资资金流入][28][31] - [本报告期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均为0.4125元/股,较上年同期增长125.78%,因业务增长及收购赛谱仪器投资收益][28][31] - [本报告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0.2565元/股,同比增长51.06%,因盈利规模快速增加][28][31] - [本报告期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82%,较上年同期增加3.42个百分点][28] - [本报告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3.32%,较上年同期增加1.37个百分点][28]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6241.79万元,其中企业取得子公司等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为5154.25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622.23万元等][32]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7.41%;净利润1.6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3.73%;扣非净利润1.0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9.73%][90] - [剔除三家收购公司合并口径及相关投资收益影响,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25%;净利润1.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01%;扣非净利润1.0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7.05%][90] - [本报告期摊销股份支付费用1329.8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41.44万元][90]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383.06万元,同比增长77.41%;净利润16507.09万元,同比增长153.73%;扣非净利润10265.3万元,同比增长69.73%][114] - [报告期期末应收账款金额14655.36万元,占本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9.88%;存货账面价值为17984.65万元,占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为10.31%][112]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16.65%,主要系本期股权再融资与上年IPO募集资金净流入额差异及支付大额现金分红所致][116] - [营业成本同比增长69.98%,系销售收入增长带来的产品成本及服务成本的增加][116]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82.33%,主要系采取积极营销策略、加大宣传及激励力度和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116]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87.45%,主要系优化薪酬架构、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引发职工薪酬、股份支付费用增长][116]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7.79%,主要系研发团队规模扩大、薪酬架构优化、物料消耗增加及实施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11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21.46%,本期销售回款能力改善,但较大付现支出影响增幅][116]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幅较大,主要系购买可转让大额存单及进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支付现金对价][116] - [使用权资产为1996.29万元,无形资产为2495.01万元,商誉达15015.07万元等多项资产数据及变动情况披露][123] - [境外资产2034.96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为1.17%][126] - [截至报告期末,主要受限资产账面价值合计14130.40万元,含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127] - [报告期末应收款项融资余额596.8万元,为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134] 市场规模与趋势 - [全球生物药预计从2019年的2864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456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8%][35] - [全球小核苷酸类药物市场规模截止2021年为49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1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3%][35] - [全球CGT市场规模从2016年到2020年年复合增长率153.3%,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达近305.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71.2%][35] - [中国生物药市场预计2018 - 2023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9.4%,到2023年达到6357亿元规模][35] - [中国PD - 1和PD - L1抑制剂市场在2019年达63亿元,预计将以67.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4年的819亿元规模][35] - [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于2021年已达到1243亿,预计在2025年能达到2358亿,年复合增长率17.4%][38]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生物药分离纯化领域国产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供应和服务厂商,市场占有率高,打破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部分产品出口国外,改变单向进口局面][39] - [国家集采、国际关系、疫情等因素使国产色谱填料和仪器设备供应商迎来国产化替代机遇,公司有望获市场扩张和份额提升红利][40][42] - [生物制药上游发酵效率提升,下游纯化成瓶颈,创新药物发展使高性能纯化介质和仪器设备需求增长,给公司带来机遇和挑战][42] - [国内产业升级和环保要求提升,采用高性能色谱填料升级生产工艺受重视,给公司带来新机遇][42] - [公司是从事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研发等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微球精准制备技术体系,可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43] - [公司主要产品涉及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和体外诊断三大领域,包括色谱填料、间隔物微球、体外诊断用微球等,还能提供分离纯化技术服务][44] - [本报告期公司收购苏州赛谱仪器有限公司,其是实验室用国产蛋白纯化设备领域龙头企业][43] - [公司自主研发的单分散色谱填料/层析介质销售规模逐年快速增长,间隔物微球实现国产化突破,体外诊断用微球部分产品通过验证并小规模应用][39] - [公司高度重视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引进人才提升综合竞争力,优化服务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率][39] - [公司客户更换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难度高,黏性较大,但医药和体外诊断客户对国产原材料采购意愿加强][39] 公司经营模式 - [公司拥有完整的采购、生产、销售和研发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营模式][52] - [采购包括成品和原材料,通过合格供应商目录管理供应商,原材料品种多、质量要求高][53] - [生产中心统一管理生产,标准品按安全库存和销售预测制定计划,定制产品按订单生产][54] - [主要采取直销模式,在生物医药领域从早期研发切入,与众多企业形成稳固合作关系][55] - [设有应用技术开发部门,为客户提供药品分离纯化方案促进销售,探索“交钥匙”工程模式][55] - [采取自主研发模式,对研发项目进行全周期管理,各团队分工聚焦特定领域开发][56] - [已形成微球合成、功能化、应用及纯化系统技术平台,可实现微球精准制造和应用拓展][56] 公司产品 - [产品包括聚合物色谱填料、药物分离分析色谱柱及相关配套、平板显示和体外诊断用微球材料等][49] - [聚合物色谱填料有多种类型,用于不同物质的分离纯化][49] - [依托微球精准制备底层技术基础拓展业务,提升成长空间和天花板][49] - [公司已开发出硅胶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种类齐全,可满足各类客户不同需求][83] - [公司是全球少数可同时生产四种性能互补填料的公司之一,粒径与孔径可选范围广,可生产不同分离模式的色谱填料][83] - [子公司纳谱分析形成四大产品线,赛谱仪器拥有不同系列的大分子纯化仪器设备,系统流速和紫外检测器有多种选择,选配模块可灵活配置][83] 公司技术研发 - [公司在微球精准制备等方面积累多项核心技术,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粒径变异系数小于3%,单分散间隔物聚合物微球粒径分布系数小于4%][59] - [报告期重点开发出超大孔道结构小粒径硅胶色谱填料产品,实现向国际知名厂商供应][59] - [报告期开始改造建设手性药物分离纯化专用生产车间][59] - [报告期发布Protein A亲和层析介质新产品UniMab® EXE和离子交换层析介质NanoGel™ - 50Q HC等迭代创新产品][59] - [用于车载显示屏的黑色间隔物微球已导入部分客户并量产][59] - [报告期配合开发ACF新产品,对导电金球性能调试优化并成功导入应用][62] - [报告期完成100nm羧基乳胶微球等多种微球的放大转产、性能改进、稳定性测试与小规模重复生产等工作][62] - [子公司纳谱分析推出适用于疫苗和基因治疗药物领域的DNACore色谱柱系列][62] - [子公司赛谱仪器开发出蛋白层析系统相关技术,有不同流量泵和多种紫外检测器可供选择][62] - [报告期新申请发明专利7项,新增授权发明5项,各类知识产权新增申请数83个、获得数63个][64] - [公司本期研发投入合计3914.39万元,较上年同期1979.10万元增长97.79%,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从11.95%增加至13.32%,增加1.37个百分点][68] - [公司有9个在研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达17170.0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3514.15万元,累计投入金额11206.94万元][73][75] - [离子交换层析介质新产品研发的大孔离子交换介质、抗体纯化离子交换层析介质进入小批量生产和评价验证阶段][73] - [全新一代高载量耐碱亲和层析介质研发项目完成第二代NMab小粒径蛋白A亲和层析填料的开发,进入批量生产和性能升级优化阶段][73] - [硅胶色谱填料产品升级和新产品研发定制开发出更具性能优势的专用硅胶色谱填料及具有超大孔道结构的小粒径硅胶色谱填料产品][73]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上年同期的112人增加至本期的185人,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从1025.91万元增加至2158.45万元][78] - [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44人,占比23.78%;本科117人,占比63.24%;专科及以下24人,占比12.97%][78]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中29岁以下118人,占比63.78%;30 - 39岁52人,占比28.11%;40 - 49岁10人,占比5.41%;50 - 60岁5人,占比2.70%][78] - [公司掌握微球精准制备底层技术,产品微球粒径分布变异系数可做到3%以下,优于业内进口产品][79] - [基于微球材料底层制备技术优势,公司可提供多种产品,技术具有较强延展性][79] 业务板块营收情况 - [报告期内生物医药领域营业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74.05%,占总营收82.19%;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销售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66.78%,占总营收67.95%][91] - [上半年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销售客户数量388家,较上年同期增加约99家;应用于药企正式生产或三期临床项目的该类产品销售收入约0.82亿元,占本期填料和介质产品收入的41.05%,低于上年同期的58.64%][91] - [主要应用于大分子药物分离纯化的亲和和离子交换层析介质销售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46.67%;主要应用于小分子药物分离纯化的聚合物和硅胶色谱填料销售收入0.65亿元,同比增长128.35%][91] - [上半年大分子应用团队累计开发60个项目工艺,其中抗体项目30个,重组蛋白15个,疫苗9个,血制品及细胞基因治疗类6个][91] 公司发展举措 - [公司通过现金收购赛谱仪器和RILAS,前者可延伸产品线,整合资源;后者有助于拓展美国生物分子分离纯化业务,渗透北美市场][91] - [公司推出Protein A亲和层析介质新产品UniMab® EXE、离子交换层析介质新产品NanoGel™ - 50Q HC、专用于mRNA分离的亲和层析介质NanoGel dT20等新产品][95] - [子公司纳微生命科技完成100nm羧基乳胶微球等产品的放大转产、性能改进、稳定性测试与小规模重复生产等工作,还与英菲尼协作开展两款新型核酸提取磁珠的开发及适配][95] - [报告期内用于车载显示屏的黑色间隔物微球已导入部分客户并量产][95] - [公司在常熟生产基地实施40吨/年琼脂糖微球层析介质和10吨/年葡聚糖微球层析介质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三季度通过专家审核后进入投料试生产阶段][96] - [公司研发中心大楼奠基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初投入使用,原规划为5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96] - [公司将研发中心大楼项目由5层增至11层,建筑面积增至2.94万平方米,还拟在浙江嘉兴平湖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买约60亩工业用地建生产基地][99] - [公司聘任牟一萍出任总经理,研发、制造、销售、管理等部门引入大量人才,实施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批授予8名高管、128位骨干员工,占在职员工总数24.91%][100] 公司风险因素 - [报告期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3.32%,存在新产品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风险][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