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振华新材(688707) - 2021 Q4 - 年度财报
振华新材振华新材(SH:688707)2022-04-08 00:0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中文名称为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振华新材[2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侯乔坤,注册地址为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高跨路1号,2018年5月25日变更[21] - 公司董事会秘书为王敬,证券事务代表为俞丝丝[21] -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媒体有《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证券交易所网址为www.sse.com.cn[22] - 公司年度报告备置地点为公司董事会办公室[22] - 公司股票为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简称振华新材,代码688707[23] - 公司聘请的境内会计师事务所为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签字会计师为陈永毡、信翠双[24] - 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地址在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6003号荣超商务中心B座22层[24] 利润分配情况 -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元(含税),截至2021年12月31日总股本442,934,810股,合计拟派发110,733,702.50元(含税)[7] - 本次利润分配金额占2021年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12,579,227.86元的26.84%[7] - 公司2021年度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不送红股,剩余未分配利润结转以后年度分配[7] - 2021年度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元(含税),总股本442,934,810股,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10,733,702.50元(含税),现金分红比例为26.84%[187]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营业收入551,490.04万元,同比增长432.07%[27] - 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257.92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7] - 2021年末总资产695,218.61万元,同比增长63.35%[27] - 2021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92,741.92万元,较上一年末增长128.77%[27] - 2021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71%,较2020年减少3.56个百分点[27] - 2021年第一至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98,663.86万元、109,701.31万元、145,979.80万元、197,145.08万元[31] - 2021年第一至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689.23万元、7,416.86万元、10,946.68万元、15,205.15万元[31] - 2021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9,582,289.12元[35] - 2021年度公司营业收入551,490.04万元,同比增长432.07%;营业利润46,213.07万元;利润总额46,383.36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1,257.92万元;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40,299.69万元,实现扭亏为盈[40] - 期末总资产695,218.61万元,较上一年末增长63.35%;期末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292,741.92万元,较上一年末增长128.77%[40] - 应收款项融资期初余额272,675,020.00元,期末余额638,510,760.13元,当期变动365,835,740.13元,对当期利润影响金额0.00元[37] - 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变动0.00元,对当期利润的影响金额471,174.00元,公司用100,000,000.00元闲置募集资金买理财产品,收益499,444.44元,2021年12月30日赎回[37] - 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551,490.04万元,较上年同期103,650.29万元增长432.07%[101] - 2021年公司营业成本471,023.72万元,较上年同期97,570.40万元增长382.75%[101] - 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1,795.43万元,较上年同期1,025.81万元增长75.03%[101] - 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14,943.54万元,较上年同期6,496.10万元增长130.04%[101] - 2021年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55,287.71万元,较上年同期27,966.83万元增长455.26%[101] - 2021年锂电行业营业收入547,777.41万元,较上年增长428.54%,营业成本468,011.15万元,较上年增长379.67%,毛利率增加8.7个百分点[105] - 2021年NCM三元正极材料生产量33,080.11吨,较上年增长380.22%,销售量33,033.96吨,较上年增长305.78%[109] - 2021年钴酸锂生产量89.56吨,较上年下降63.41%,销售量98.66吨,较上年下降58.14%[109] - 锂电行业直接材料本期金额416,113.33万元,占总成本比例88.91%,较上年同期变动比例423.44%[110] - 研发费用2021年较2020年增加8,447.43万元,变动比例130.04%[117]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较上年同期从 -19,094.04万元变为9,581.38万元[118]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455.26%[118] - 货币资金本期期末数147,099.13万元,占总资产比例21.16%,较上期期末变动比例394.48%[121] - 应收账款本期期末数96,467.24万元,占总资产比例13.88%,较上期期末变动比例105.23%[121] - 应付账款本期期末数128,176.79万元,占总资产比例18.44%,较上期期末变动比例235.18%[121]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本期期末数84,210.95万元,占总资产比例12.11%,较上期期末变动比例1,052.23%[121]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中应收款项融资期初余额27,267.50万元,期末余额63,851.08万元,当期变动36,583.57万元,对当期利润影响金额为0 [125] - 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变动为0,对当期利润的影响金额47.12万元,公司用1亿元闲置募集资金买理财产品获收益49.94万元,2021年12月30日全部赎回 [125]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高镍8系三元正极材料销售额208,620.0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38.08%[27] - 2021年超高镍9系三元正极材料开始向部分客户进行吨级送样[30] - 2021年公司三元材料出货量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为8%,排名第五,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为5%[51] - 2021年1 - 11月国内单晶三元材料产量排名中,公司以26%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52] - 2021年全球三元材料出货约74万吨,中国国内三元材料出货43.3万吨,中国高镍(8系及以上)三元材料出货17万吨,同比增长181%[54] - 2019 - 2021年公司高镍8系NCM三元材料销售额分别为1816.65万元、5561.79万元、208620.0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0.75%、5.37%、38.08%[55] - 2021年公司高镍8系三元正极材料开始放量增长,超高镍9系三元正极材料开始向部分客户吨级送样[55] 行业市场情况 - 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市场渗透率达13.4%,较2020年提升8个百分点[46] - 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220GWh,相对2020年增长175%[46] - 2021年国内三元材料总产量为39.81万吨,同比增长89.5%;全球范围内三元材料总产量为72.97万吨,同比增长79.3%[46] - 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46] - 2021年下半年以来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连续多月超过三元电池[86][87] 公司业务相关情况 - 公司主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涵盖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41] - 公司采购原材料包括三元前驱体等,按订单或备货生产,采取直销模式[42] - 公司主要产品属于“二次电池材料制造”中的“镍钴锰/镍钴铝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51] - 公司已实现涵盖中镍、中高镍及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及销售[51] - 公司前期研发的中高镍低钴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等多项核心技术已成功量产[51] - 公司三次烧结工艺在超高镍、中镍低钴/无钴等生产合成方面有优势[55] - 三元正极材料行业有去钴化、高镍化、大单晶化趋势[56][57] - 2021年前三季度单晶三元材料市占率约为40%[59] - 公司拥有正极材料掺杂技术和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应用于所有正极材料产品[67] - 公司在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合成方面有先发优势,产品获下游客户广泛认可[80] -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拥有研发人才队伍[80] - 公司拥有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三元材料合成等多项核心技术[83] - 2009年至今公司正极材料产品质量及良品率处于较高水平[83] - 截止2021年末公司持有红星电子34%股权,布局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84] - 公司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超过80%[89] - 2021年上游原材料锂资源供不应求,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屡创新高[89] - 公司主要产品采用“主要原料成本+加工价格”的成本加成定价模式[89] - 公司在建沙文二期募投等项目达产后正极材料整体产能将提升[92] - 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安全性要求高,公司需严格把控产品质量[92] - 若公司出现重大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大量退货,可能影响市场销售和经营业绩[92] - 公司前五名客户销售额52.59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95.35%,关联方销售额为0[111] - 公司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36.58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74.33%,关联方采购额为0[115] - 子公司红星电子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销售,持股比例100%,注册资本30,000万元,一家总资产254,522.83万元、净资产51,672.81万元、营业收入180,910.48万元、净利润10,680.23万元;另一家总资产471,404.38万元、净资产99,879.37万元、营业收入390,813.73万元、净利润29,073.11万元 [126] - 参股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及废料回收等业务,持股比例34%,注册资本6,850万元,总资产12,419.10万元、净资产7,270.59万元、营业收入32,470.44万元、净利润2,297.84万元;另一家从事其他综合管理服务,持股比例10%,注册资本5,000万元,总资产6,535.26万元、净资产5,370.22万元、营业收入1,199.54万元、净利润348.55万元 [126] - 2022年公司计划加快推进沙文二期、沙文一期技改和沙文二期扩建项目建设进度,择机启动新建设项目 [131] - 2022年公司计划推进低钴无钴一次颗粒大单晶正极材料产业化、加快超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正极材料量产、推进富锂锰基材料产业化、加快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及产业化、推进高电压钴酸锂4.48V/4.5V研发及成果转化 [132] - 公司通过参股红星电子布局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未来将加强合作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134] 研发情况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授权15项,其中6项保护大单晶中镍三元系列产品,5项保护大单晶中高镍三元系列产品,4项保护大单晶高镍三元系列产品,4项保护钴酸锂系列产品,2项保护多晶三元系列产品,2项保护尖晶石结构复合改性材料系列产品,7项保护表面改性技术,7项保护正极材料掺杂技术[61] - 本年度新增专利申请数4个,获得数1个,累计申请数34个,获得数24个[70] - 本年度费用化研发投入149,435,386.08元,上年度64,961,043.48元,变化幅度130.04%;研发投入合计149,435,386.08元,上年度64,961,043.48元,变化幅度130.04%;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年度2.71%,上年度6.27%,下降3.56个百分点[71] - 报告期内研发费用总额14,943.54万元,同比增长130.04%,原因是充实研发团队、加大投入、加强研发活动[72] - 在研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56,697.0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14,943.54万元,累计投入金额22,448.75万元[76]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本期282人,上期188人;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本期15.0%,上期13.8%;研发人员薪酬合计本期3,842.82万元,上期2,358.02万元;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本期15.67万元,上期12.16万元[79] - 废旧电池及材料回收制备三元前驱体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