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业绩 - 公司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13.5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6.30%[2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08%[2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5.63%[26] - 基本每股收益0.59元/股,较上年同期增长145.83%[26]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36%,较上年同期增加4.43%[26] - 2022年上半年末总资产395.66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4.44%[2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15.67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0.15%[26] - 总股本16.28亿股,较上年度末增长4.09%[26] - 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213.55亿元,同比增长46.30%;归母净利润9.31亿元,同比增长151.08%;扣非归母净利润9.02亿元,同比增长158.60%[36] - 报告期纺织品服装营业收入179.74亿元,占比84.17%,同比增长40.60%[3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进出口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出口23.8亿美元,同比增长28.8%[37] - 本报告期营业收入213.55亿元,同比增长46.30%,主要因供应链服务和新能源板块业务增长[95] - 营业成本184.50亿元,同比增长44.92%,源于供应链服务和新能源板块业务增长[95] - 研发投入6623.60万元,同比增长43.67%,为确保产品技术领先[9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7.61亿元,同比增长135.63%,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增加[95]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9.15亿元,同比增长521.98%,因子公司瑞泰新材上市募集资金[95] - 贸易行业营业收入179.74亿元,占比84.17%,同比增长40.60%[95] - 化工新材料行业营业收入33.49亿元,占比15.68%,同比增长88.67%[95] - 电池材料产品营业收入32.25亿元,占比15.10%,同比增长89.23%[95] - 国内销售营业收入65.79亿元,占比30.81%,同比增长71.32%[97] - 国外销售营业收入147.76亿元,占比69.19%,同比增长37.37%[97] - 贸易营业收入为179.74亿元,同比增长40.60%,营业成本为158.32亿元,同比增长42.32%,毛利率为11.92%,同比下降1.06%[102] - 化工新材料营业收入为33.49亿元,同比增长88.67%,营业成本为26.04亿元,同比增长91.49%,毛利率为22.25%,同比下降1.14%[102] - 电池材料营业收入为32.25亿元,同比增长89.23%,营业成本为25.11亿元,同比增长90.94%,毛利率为22.13%,同比下降0.69%[102] - 国内销售营业收入为65.79亿元,同比增长71.32%,营业成本为53.64亿元,同比增长61.92%,毛利率为18.47%,同比增长4.73%[102] - 国外销售营业收入为147.76亿元,同比增长37.37%,营业成本为130.86亿元,同比增长42.56%,毛利率为11.43%,同比下降3.23%[102] - 投资收益为1.07亿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6.52%,主要为理财收益和处置股权收益[116] -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 -1.95亿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 -11.94%,主要为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16] - 资产减值为 -110.10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 -0.07%,转回存货跌价准备[116] - 营业外收入为272.51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0.17%,主要为清理无法支付应付款项及罚款收入[116] - 营业外支出为450.94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0.28%,主要为固定资产报废损失[116] - 报告期末货币资金为154.7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39.12%,较上年末增加6.13%,因瑞泰新材上市募集资金33.88亿元[119] - 报告期投资额为4.24亿元,上年同期投资额为7.46亿元,变动幅度为-44.01%[125] - 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含衍生金融资产)期初数为40.05亿元,期末数为33.25亿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748.43万元[120] - 金融资产小计期初数为41.59亿元,期末数为32.92亿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9482.49万元[123] - 报告期末受限资产合计账面价值为26.59亿元,包括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和应收款项融资[124] - 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为18.06%,较上年末下降1.97%;存货占比10.94%,下降0.33%;投资性房地产占比1.53%,下降0.29%[119] - 证券投资最初投资成本合计59,999,997.42元,期初账面价值69,457,526.64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093,851.35元,报告期损益-7,070,247.85元,期末账面价值62,387,278.79元[132] - 衍生品投资(远期结售汇)报告期实际损益金额为-18,734.06元,占公司报告期末净资产比例为0.00%[138] - 瑞泰新材营业收入33.49亿元,同比增长88.41%;净利润4.98亿元,同比增长191.25%[171][174] - 华盛实业净利润1.59亿元,国华实业净利润0.81亿元,汉帛实业净利润0.88亿元[168] - 亿达实业净利润0.47亿元,力天实业净利润0.15亿元,国泰华博净利润0.14亿元[168] 利润分配 -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6] - 公司计划半年度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190] 会计政策变更 - 因会计政策变更,公司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26] 行业市场情况 - 2021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562.4GWh,同比增长91.0%,预计2030年接近5TW[40] - 2021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61.2万吨,同比增长83.2%,中国企业占82.8%,预计2025年需求达216.3万吨,2030年达548.5万吨[40] -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万辆,渗透率13.4%;2022年上半年销量260万辆,渗透率21.6%[41] - 国内有机硅材料行业发展向好,政策鼓励高端化,公司作为高端供应商,预计竞争优势将增强[43] - 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政策向好,市场需求扩张,公司作为领先企业预计未来竞争优势增强[70] - 国内外市场对硅烷偶联剂需求增长明显,行业需求预计持续旺盛[71]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供应链服务聚焦消费品进出口贸易,推动从“中国供应链整合”向“世界供应链整合”转变[36][37] - 公司化工新能源业务依托技术积累和质量优势,与下游主要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42] - 公司生产电池材料和有机硅产品,电池材料包括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和超级电容器电解液,有机硅产品现阶段主要是硅烷偶联剂[48][55] -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分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电解液,分别用于新能源汽车等、3C产品、智能电网等领域[50] - 公司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以锂盐类为主,部分产品已应用于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51] - 超级电容器电解液是超级电容器核心材料,下游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不间断电源等领域[52] - 公司硅烷偶联剂产品包括氨基硅烷等,用于高档涂料、玻璃纤维等领域,原材料为功能性硅烷中间体[55] 公司运营模式 - 公司采购模式包括采购策略、成本控制和供应商管理,与知名供应商合作,控制库存和成本[56] - 公司生产模式以销定产,销售部门预估销量,生产部门制定计划并可根据订单调整[56] - 公司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少量通过中间商,与客户议价确定价格[58] - 公司研发模式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有独立研发中心和团队,承接国家级/省级项目[61] 产品相关参数 - 高电压NCM系列电解液锂盐、溶剂、添加剂质量占比分别约为10 - 16%、78 - 85%、0.5 - 8%[72] - 高电压LCO系列电解液锂盐、溶剂、添加剂质量占比分别约为12 - 16%、63 - 78%、5 - 20%[72] - 磷酸铁锂体系电解液锂盐、溶剂、添加剂质量占比分别约为8 - 15%、80 - 85%、2 - 5%[74] - 六氟磷酸锂采购额占采购总额比例为53.13%,上半年平均价格23.47万元/吨,较2021年度上涨17.64%[74] 产能情况 - 电池材料设计产能111137.5吨,产能利用率70.8%,在建产能89.35万吨[74] - 有机硅设计产能5000吨,产能利用率42.32%,在建产能2600吨[77] 专利技术 -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电解液配方专利申请≥5篇[77] - 硅烷偶联剂拥有专利≥10篇,产线运行稳定,工艺先进[77] - 公司拥有超级电容器授权发明专利≥5篇,涵盖电解质盐制备等内容[80] - 报告期内多个项目获环评批复,如张家港市国泰华荣7万吨/年电池电解液改扩建项目等[81]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取得124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90] - 公司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品技术参数整体优于行业标准,处于领先水平[90] - 公司在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领域积极申请发明专利,部分添加剂产品已批量应用[90] 合作关系 - 公司在电池材料领域与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91] - 公司在硅烷偶联剂领域获陶氏化学等国际大型化工企业认可并进入供应商序列[91] 全球供应采购 - 公司在多个国内外重点地区建立货源基地,实现全球供应和采购[85] 人才团队 - 公司及主要子公司拥有稳步成长的人才团队,技术团队由资深专家组成[92] 募集资金使用 - 2017年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新股募集资金274,062.97万元,本期已使用4,928.37万元,累计变更用途资金200,000万元,比例72.98%,尚未使用32,226.15万元[142] - 2021年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454,228.8万元,本期已使用28,245.48万元,累计变更用途资金0万元,比例0.00%,尚未使用343,685.42万元[142] - 募集资金总额合计728,291.77万元,本期已使用33,173.85万元,累计变更用途资金200,000万元,比例27.46%,尚未使用375,911.57万元[142] - 公司与华荣化工各出资15000万元在波兰设立子公司实施4万吨/年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使用募集资金4075.87万元[145] - 公司拟用16800万元募集资金增资实施国泰缅甸产业园项目,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使用16800万元[145] - 公司拟用8520万元募集资金实施国泰缅甸产业园扩建项目,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使用2648.3万元[145] - 公司拟用126000万元募集资金实施国泰创新设计中心建设项目,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使用92131.75万元[145] - 公司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额度由100000万元调减至70000万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相关投资金额37300万元[14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际使用募集资金4928.37万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累计使用241836.82万元,募集资金专户余额191615340.05元[145] - 公司可使用不超380000万元可转债闲置资金现金管理,截至2022年6月30日相关投资金额134300万元[14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际使用可转债募集资金28245.48万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累计使用110543.38万元,可转债募集资金专户余额2198218325.7元[145] - 公司拟用国泰东南亚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项目未使用的16800万元募集资金在缅甸设立全资项目公司实施国泰缅甸产业园项目[155] - 公司拟用国泰东南亚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项目未使用的8520万元募集资金实施国泰缅甸产业园扩建项目[155] - 公司变更国泰中非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项目,用国泰东南亚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项目未使用的27000万元和国泰中非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项目未投入的99000万元,合计126000万元实施国泰创新设计中心建设项目[155] - 公司以约31432.76万元对全资子公司紫金科技增资,用于收购江苏国泰财务有限公司20%股权,后改为全资子公司紫金科技以自有资金31432.76万元收购该20%股权,完成后公司及子公司合计持有财务公司100%股权[155] - 公司变更原国泰东南亚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项目未确定投向的募集资金和部分收益合计31725.91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155] - 2020年9月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国泰创新设计中心建设项目自筹资金16700万元,2021年10月使用可转债募集资金置换自筹金额14666.87万元及发行费用自筹资金167.78万元,2022年1月完成剩余14400万元置换[15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用不超7
江苏国泰(002091) - 2022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