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楚江新材(002171) - 2020 Q4 - 年度财报
楚江新材楚江新材(SZ:002171)2021-04-24 00: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为229.74亿元,同比增长34.76%[26] - 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2,297,409.20万元,同比增长34.76%[61] - 公司营业收入229.74亿元,同比增长34.76%[7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4亿元,同比下降40.51%[2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424.33万元,同比下降40.51%[61] - 归母净利润2.74亿元,同比下降40.51%[71]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72.24亿元,为全年最高季度[31] - 公司营业收入70,437.18万元同比下降6.35%[173] - 公司营业利润794.85万元同比上升30.80%[173] - 公司利润总额747.92万元同比上升67.32%[173] - 楚江电材营业利润-6,005.76万元同比下降176.70%[174] - 楚江电材利润总额-5,976.64万元同比下降176.29%[174] - 顶立科技营业收入17,109.40万元同比下降13.27%[175] - 顶立科技利润总额3,018.68万元同比下降60.68%[175] - 天鸟高新营业收入39,980.75万元同比上升29.41%[179] - 鑫海高导营业收入717,552.34万元同比上升119.81%[180] - 清远楚江铜业有限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206,824.27万元,同比增长9.27%[167] - 清远楚江铜业有限公司2020年营业利润3,405.48万元,同比下降45.28%[167] - 芜湖楚江合金铜材有限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133,234.83万元,同比下降5.85%[168] - 芜湖楚江合金铜材有限公司2020年营业利润1,264.82万元,同比下降76.61%[16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213.71亿元,同比增长35.8%[71] - 原材料成本203.3亿元,占营业成本95.11%,同比增长36.52%[79] - 其他制造费用2.9亿元,同比增长66.58%[79] - 铜基材料原材料成本197.59亿元,同比增长38.54%[81] - 销售费用7,507万元,同比下降56.49%[89] - 财务费用1.07亿元,同比上升98.27%[89] - 研发费用7.86亿元,同比上升54.92%[92] 各条业务线表现 - 铜基材料产品收入216.99亿元,同比增长36.96%,占总收入94.45%[75] - 高端装备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收入5.70亿元,同比增长25.94%[75][76] - 金属材料制造业务毛利率5.82%,同比下降0.69个百分点[76] - 军工新材料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34.86万元[64] - 江苏天鸟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39,980.75万元[164] - 江苏天鸟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净利润15,032.35万元[164] - 安徽楚江特钢有限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70,437.18万元[164] - 安徽楚江高新电材有限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549,499.98万元[164] - 安徽楚江高新电材有限公司2020年营业利润-6,005.76万元[164] - 江苏鑫海高导新材料有限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717,552.34万元[16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19亿元,同比下降297.19%[26]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90%,同比下降4.18个百分点[26] - 基本每股收益为0.21元/股,同比下降41.67%[26] - 第四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6亿元,为全年唯一正季度[3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19亿元,同比下降297.19%[99]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0.52亿元,同比下降18.86%[99]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2.71亿元,同比增长207.35%[99]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7.98亿元,同比激增1,144.78%[99] - 公司总资产为112.45亿元,同比增长32.90%[2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57.52亿元,同比增长5.02%[26] - 公司总资产37,905.14万元同比上升11.74%[173] 资产和负债结构变化 - 固定资产较期初增长78.22%因募投项目投产转固[46] - 货币资金较期初增长78.82%因发行18.3亿可转债募资净额18.16亿元[46] - 在建工程较期初减少50.79%因募投项目转固[46] - 预付款项较期初增长109.43%因原料采购预付款增加[46] - 其他流动资产较期初增长105.59%因套期存货及理财产品增加[46] - 交易性金融资产较期初增长52.96%因闲置募资购买理财增加[46] - 应收账款较期初增长35.26%因销售规模扩大致赊销金额增加[46] - 货币资金增加至16.9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从11.21%升至15.09%,增幅3.88%,主要因发行18.3亿可转债[110] - 应收账款增至14.68亿元,占比从12.83%升至13.05%,因销售规模增长导致信用期内赊销增加[110] - 存货增至15.82亿元,但占比从14.91%降至14.07%,因经营周转需求增加[110] - 固定资产大幅增加至19.22亿元,占比从12.74%升至17.09%,增幅4.35%,主要因募投项目转固[110] - 在建工程减少至3.81亿元,占比从9.14%降至3.39%,降幅5.75%,因募投项目建成转固[110] - 短期借款增至24.54亿元,占比从20.33%升至21.82%,因流动资金需求增加[110] - 交易性金融资产增至7.44亿元,占比从5.75%升至6.62%,主要因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增加[110] - 预付款项增至3.46亿元,占比从1.95%升至3.07%,因材料采购预付款增加[110] - 其他流动资产增至6.32亿元,占比从3.63%升至5.62%,因套期会计存货及理财产品增加[110][112] 生产和销售数据 - 金属材料总销量70.02万吨,较上年增长19.07%[63] - 公司运营保持产能利用率100%、产销率100%、资金回笼率100%[50] - 铜板带产销规模突破23万吨,增长20%以上[66] - 生产量703,399吨,同比增长19.04%[79] - 库存量9,532吨,同比下降10.32%[79]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20.44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8.90%[85][88]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86.74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39.98%[88] 研发投入 - 研发人员数量1,297人,同比增长15.19%[95] - 研发人员占比20.20%,同比上升1.54个百分点[95] - 研发投入金额8.06亿元,同比增长50.29%[9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3.51%,同比上升0.36个百分点[95] - 有效专利582件,其中发明专利175件[65] - 公司有效专利582件,其中发明专利175件[94] - 公司外聘院士8人,拥有多学科专业研发团队[53] - 公司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60多人,其中院士2人[56] 募集资金使用 - 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18.3亿元[70] - 2016年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13.36亿元,累计使用12.59亿元[127] - 2018年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7.28亿元,累计使用5.64亿元[127] - 2019年可转债募集资金总额18.16亿元,累计使用4.3亿元[130] - 截至2020年末募集资金专户存储余额合计6.94亿元[127][130] - 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总额8.25亿元[127][130] - 2016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133,633.01万元[132] - 2016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累计利息收入8,411.75万元[132] - 2018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72,768.55万元[132] - 2018年募集配套资金累计利息收入1,402.17万元[132] - 2019年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181,562.40万元[135] - 铜合金板带产能改造项目累计投入78,017.34万元,投资进度103.59%[137] - 年产12万吨高端铜导体材料项目投资进度91.68%[137] - 飞机碳刹车预制体扩能建设项目投资进度72.76%[137] - 碳纤维热场预制体产业化项目投资进度69.37%[137] - 江苏省碳纤维织物工程技术中心项目投资进度仅7.73%[137] - 年产30万吨绿色智能制造高精高导铜基材料项目(一期)投资48,000万元,累计投入3,958.7万元,进度8.25%[141] - 永久补充流动资金项目累计投入38,562.4万元,进度100%[141] - 承诺投资项目总预算389,533万元,累计投入225,374.35万元,整体进度-51.89%[141] - 超募资金金额1,518.55万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未决议用途[141] - 智能热工装备及特种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投资规模由36,900万元增至52,017万元[143] - 年产15万吨高端铜导体材料项目部分募集资金10,753.25万元用于收购鑫海高导57.78%股权[144] - 年产15万吨高端铜导体材料项目调整为年产12万吨铜导体材料项目[145] - 年产30万吨绿色智能制造高精高导铜基材料项目(一期)实施主体变更为安徽鑫海高导新材料有限公司[145] - 铜合金板带项目先期自筹资金投入2229.74万元[148] - 智能热工装备项目先期自筹资金投入156.87万元[148] - 天鸟高新使用募集资金置换前期自筹资金1285.22万元[148] - 使用2016年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2000万元[148] - 使用2018年配套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1500万元[148] - 使用2019年可转债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1.79亿元[148] - 2019年可转债募集资金购买保本理财7亿元[148] - 年产15万吨高端铜导体项目投资进度达91.68%[152] - 收购鑫海高导57.78%股权项目投资金额1.075亿元[152] - 变更后补充流动资金金额3.349亿元[152] 衍生品及投资活动 - 公司铜期货套期保值初始投资金额5740.03万元,报告期实际亏损655.18万元[124] - 公司锌期货套期保值初始投资金额437.5万元,报告期实际收益26.62万元[124] - 公司钢材期货套期保值初始投资金额597.74万元,报告期实际亏损143.37万元[124] - 衍生品投资期末总金额2609.21万元,占公司净资产比例4.43%[124] - 公司对宁波丰年君盛合伙企业累计投资金额为991.6万元,累计实现收益34.06万元[119] -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786.52万元,期末余额354.98万元[113] 政府补助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1.09亿元[32] - 政府补助1.66亿元,占利润总额比例48.83%[105] 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 国内铜板带制造企业近百家总产量197万吨前10家企业产量97.04万吨占比49.26%[39] - 公司铜合金板带材产量23.45万吨占国内市场份额11.9%居全国首位[39] - 公司目标铜基材料市场份额提升至25%-30%[39] - 公司是国内唯一具有碳陶热工装备等系列产品的领先企业[57] - 公司是国内唯一产业化生产飞机碳刹车预制体的企业国内最大的碳/碳复合材料用预制体生产商[190]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增期[187] - 航天航空市场发展将给公司异形预制件产品带来至少5倍增量[190] - 军机更新换代较快新型战机等批产将带来飞机碳刹车预制件数倍增量[191] - 高铁碳刹车预制件未来市场需求规模至少在百亿以上[191] - 2020年高性能复合材料热工装备市场潜力预计103亿元[195] - 我国热处理设备制造企业约12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余家不到总量10%[195] - 年收入1亿元以上较大规模热工装备制造企业约10家[195] - 高端热工装备市场由外商占据约三分之一市场份额[195] - 2020年热工装备下游新材料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6万亿元[195] - 公司使命为做全球领先的材料制造商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197] - 公司愿景为保持年轻[197] - 公司实施2331计划目标复合增长率20%以上[197] - 2331计划要求主导产品市占率30%以上[197] - 产品战略要求精密铜带和高端铜导体保持成本领先优势[197] - 碳纤维复合材料目标成为碳/碳复合材料龙头[198] - 高端装备战略定位为高端热工装备龙头[198] - 资源战略重点提升再生铜应用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198] - 资本战略要求实现滚动融资滚动发展滚动见效[198] - 人才战略重点构建长效股权激励机制[198]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票代码为002171,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7] - 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九华北路8号[17] - 公司办公地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龙腾路88号[17] - 公司董事会秘书及证券事务代表联系电话为0553-5315978[18] - 公司年度报告备置地点为董事会办公室[19] - 公司经营范围包含有色金属材料研发加工销售(不含贵金属及矿产资源勘查开采)[22] - 公司上市时间为2007年9月21日[22] - 公司控股股东为安徽楚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报告期内无变更[22] - 公司外文名称为Anhui Truchum Advanced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Co.,Ltd.[17] - 公司2020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含税)[7] - 公司是全国首批复工企业之一,于2020年2月10日全面复工[62] - 公司产品获得邓白氏代码和出口美国免检代码[53] - 铜导体材料项目年产12万吨,一期已投产[66] - 年产75%成本的挤压项目提及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产能利用率约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