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表现 -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698,632,219.46元,同比增长10.92%[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44,982.60元,同比下降76.69%[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5,563,578.55元,同比下降202.03%[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3,632,148.70元,同比增长39.39%[8] - 2022年末公司总资产为3,277,689,640.47元,同比增长9.15%[8] - 2022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463,424,282.96元,同比增长0.41%[8] - 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69,863.22万元,同比增长10.92%,综合毛利率19.80%,同比下降3.70%[28] - 公司2022年实现净利润1,232.57万元,同比下降78.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94.50万元,同比下降76.69%[28] - 公司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2,556.36万元,同比下降202.03%[28] -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1,698,632,219.46元,同比增长10.92%[30] - 高端装备智造业务收入为1,663,884,260.87元,占营业收入比重97.95%,同比增长10.74%[30] - 新能源流体系统(风电、光热、储能、工业)收入为862,837,723.16元,同比增长15.86%[30] - 储能装备及系统集成收入为46,436,549.60元,同比增长190.90%[30] - 东部地区收入为640,198,002.26元,同比增长38.98%[31] - 西部地区收入为227,930,520.98元,同比增长47.06%[31] - 公司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为571,912,517.80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33.67%[34] - 公司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为204,318,181.32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15.78%[34] - 2022年销售费用为75,329,148.72元,同比增长13.15%,主要系工资福利及差旅费增加所致[34] - 2022年管理费用为145,575,527.61元,同比增长11.51%,主要系人力成本增加及无形资产摊销月份数增加所致[34] - 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金额为60,433,811.27元,同比下降1.0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从3.99%降至3.56%[40] - 公司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3,632,148.70元,同比增加39.39%,主要由于收回的保证金增加及支付的保证金减少[40] - 投资收益为15,859,981.01元,占利润总额的206.47%,主要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债务重组损益[42] -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897,612.10元,占利润总额的24.70%,主要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2] - 资产减值损失为-40,693,584.79元,占利润总额的-529.77%,主要由于根据会计准则和公司政策计提的减值准备[42] - 货币资金从年初的322,908,177.39元减少至年末的175,558,835.94元,占总资产比例从10.75%降至5.36%,主要由于经营规模增长带来的应收账款及存货增加[42] - 应收账款从年初的753,919,881.25元增加至年末的1,035,435,447.33元,占总资产比例从25.11%增至31.59%,主要由于销售收入增加及未到期应收款项增加[42] - 存货从年初的398,893,156.70元增加至年末的511,695,301.48元,占总资产比例从13.28%增至15.61%,主要由于部分自用土地转为以备出售的土地[42] - 在建工程从年初的26,781,073.16元增加至年末的60,658,276.33元,占总资产比例从0.89%增至1.85%,主要由于数字化供应链智造项目投入增加[42] - 报告期投资额为113,750,000.00元,较上年同期的2,000,000.00元增长5,587.50%[44] - 金融资产期末数为15,390,908.93元,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数为420,530.52元,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末数为14,970,378.41元[43] - 公司2022年新能源、工业行业的流体技术服务、设备预测性健康管理PHMS和智能运维服务等业务收入为86,377,743.47元,占总收入的36.7%[50] - 公司子公司川润江苏2022年液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销售,供应链管理服务等业务收入为6,456,618.91元,占总收入的4.7%[50] - 公司子公司欧盛液压2022年液压元件、高压柱塞泵、液压阀、液压系统设备制造、销售等业务收入为104,620,998.67元,占总收入的45.5%[50] - 公司子公司川润物联2022年数字化供应链智造服务、数字化供应链平台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等业务收入为908,163,958.21元,占总收入的33.1%[50] - 公司2022年度营业收入为1,698,632,219.46元[166]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1,142,858,822.55元,计提坏账准备107,423,375.22元[163]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资产合计为2,067,009,086.42元,较年初的1,762,552,057.36元增长17.2%[172]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为1,035,435,447.33元,较年初的753,919,881.25元增长37.3%[172]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存货为511,695,301.48元,较年初的398,893,156.70元增长28.3%[173]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非流动资产合计为1,210,680,554.05元,较年初的1,240,372,375.36元下降2.4%[173]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计为3,277,689,640.47元,较年初的3,002,924,432.72元增长9.1%[173]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合计为1,681,497,112.76元,较年初的1,272,992,529.07元增长32.1%[174]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非流动负债合计为111,749,799.78元,较年初的241,270,092.58元下降53.7%[174]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负债合计为1,793,246,912.54元,较年初的1,514,262,621.65元增长18.4%[174]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463,424,282.96元,较年初的1,457,496,234.77元增长0.4%[175]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484,442,727.93元,较年初的1,488,661,811.07元下降0.3%[175] 风险与挑战 - 公司存在市场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和外汇汇率变动风险[3] - 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8] - 公司面临市场风险,包括宏观经济、国家政策调整、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将加大研发投入,保持风电行业、清洁能源装备的优势地位[54] - 公司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将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前预订、锁单等措施保障采购材料价格稳定[54] - 公司应收账款随销售规模增长而上升,将加强合同管理、回款监管、风险评估和管理[54][55] - 公司面临外汇汇率变动风险,将持续关注外汇汇率变动趋势并做好风险管理工作[56] 新能源与储能业务 - 2022年风电新增并网装机约3,763万千瓦,同比下降21.2%,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17] - 2022年国内风电整机招标规模为98.5GW,同比增长82%,其中陆上风电招标83.8GW,海上风电招标14.7GW[17] - 2022年我国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588MW,占全球8.3%,新增规划、在建光热项目32个,装机规模达到3610MW[18] - 2022年新型储能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3.28GW增长至2025年的30GW,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5%[18] - 截至2022年底,中国储能总装机规模达到59.4GW,同比增长37.3%,当年新增16.1GW,同比增加109.1%,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0GW,同比增长191.6%[19] - 公司液压润滑流体控制系统在风电领域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效应,未来将加强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加速海上风电、大功率机组和国际业务拓展[19] - 公司提供的储能集成服务具备长时型和成本端优势,运行时间可长达6~12小时,已在多个重大项目中成熟应用[19] - 2022年,我国新增火电装机容量4471万千瓦,同比下降9.5%,预计到2025年,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约30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39%左右[19] - 公司长期深耕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业务,产品与服务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清洁电力等新能源领域,以及传统能源综合利用行业[22] - 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布局“风光热电储一体化”发展格局,提供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23] - 公司液压润滑流体系统在风电、光热、光伏、储能等领域提供智能化、高可靠、长寿命的流体控制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23] - 公司在储能领域加速布局多元储能,包括熔盐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化学储能等多路线[23] - 公司开发熔盐储能及换热技术,旨在拓展熔盐储能产品在用户端的应用,并开拓储能新领域[35] - 公司研制新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用高效换热器系统,已在东汽全球首个新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项目上应用[35] - 公司开发光热镜场单元智能驱动系统,旨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并提升产品竞争力[36] - 公司研究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塔基平台核心技术,拓展海上风电产品图谱,提升市场竞争力[38] - 公司开发集成式液压变桨系统,旨在提升市场竞争力,并为风电主机厂提供集成解决方案[38] - 公司研制高可靠性润滑齿轮泵,旨在打破外资企业的品牌垄断,提升风电产业竞争力[38] - 公司研制PEM电解水制氢辅助系统中的压力容器等关键设备,旨在开拓氢能市场[38] - 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预计增长2,400GW,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将占全球新增电力的90%以上[50] - 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51] - 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预计为9.1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1] - 202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预计为14.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52.5%[51] - 2023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预计突破100GW,2024年全球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将首次突破100GW[51] - 未来五年全球风电新增容量预计达到680GW,年均新增装机136GW,复合增长率为15%[52] - 中国风电市场未来十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超过11%,2022至2030年新增并网装机662GW,其中海上风电149GW[52] - 至2030年底,中国风电市场累计并网容量预计达到959GW,占全球累计并网容量的45%[52] - 2023年一季度风电中标量同比增长30.9%,达到17.3GW,其中海上风电2.2GW,陆上风电15.1GW[52] - 截至2022年,中国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规模588兆瓦,占全球8.3%,塔式占比63.1%,槽式25.5%,线菲式11.4%[52] - 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3GW[52] - 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59.8GW,占全球25%,年增长率38%[52] -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141%[52] - 2022年,中国新增火电装机容量4471万千瓦,同比下降9.5%,累计火电装机容量133786万千瓦,同比增长3%[52] - 2022年8月,国家工信部等五部门提出通过5—8年时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满足12亿千瓦以上装机需求[52] - 公司将继续推动液压元件化、智能化、精密化战略,加强核心元件和关键辅件的研发,包括液压马达、液压阀、蓄能器、过滤器、换热器、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元件[53] - 公司计划加快数字化供应链智造业务发展,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工业互联网业务延展,精准布局线下服务基地及供应链[53] - 公司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风光热电储”一体化的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创新,发力新能源、储能和氢能[53] - 公司计划在余热利用、火电灵活性改造、生物质发电等领域取得更大技术及市场突破,推动业务持续发展[53] - 公司将继续保持在传统能源产品和服务上的稳定增长,同时加强储能系统集成、换热、余热利用等能源综合利用整体解决方案业务的发展[53] - 公司计划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卓越运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组合,集中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53] - 公司计划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智能装备产线业务和制造智能化改造为重点,建成一批标杆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53] - 公司计划在新能源领域积极稳妥地拓展新的业务和盈利模式,探索能源利用方式,创新行业能源解决方案[53] - 公司计划紧扣国家“双碳机遇”,加快发展国内市场,稳妥推进国际市场,逐步成为领先的分布式综合能源利用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53] - 公司加快数字化供应链智造业务发展,推动服务差异化、标准化、高效化,提升服务效率和能力[54] - 公司加大在新型储能、海上风电、光热、氢能、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液压元件等新赛道领域的研发投入[54] - 公司加强市场洞察能力,优化产品组合,提升市场占有率,并有序拓展国际化市场[54] - 公司加强运营管理,提升经营质量,加大数字化建设投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54] 研发与创新 - 公司2022年实施科技研发项目36项,结题20项,新增专利授权7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24]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231项技术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187项,外观专利7项[24] - 公司为国内首台兆瓦级轨道交通“飞轮储能装置”提供二氧化碳压缩储能核心换热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24] - 公司2022年共申报专利7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授权专利7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29] - 公司完成多个重大项目开发,包括中科院主导的国家“十四五”规划CIADS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建设[29] - 公司签订首个强制+自然循环转底炉余热锅炉项目,技术上实现了转底炉余热锅炉零的突破[29] - 公司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数字化管理,完成数条生产线智能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29] - 公司成立战略供应链部,围绕客户需求,构建安全、高效、敏捷的供应链体系[29]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2021年的296人增加到2022年的319人,增长7.77%,研发人员占比从16.64%提升至17.98%[39] - 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金额为60,433,811.27元,同比下降1.0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从3.99%降至3.56%[40]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3] - 公司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3名,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59] - 公司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其中职工代表监事1名,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59] - 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技术研发、生产、供应和销售系统,能够自主作出经营决策[62] - 公司在劳动、人事及工资管理等各方面均独立于控股股东[62] - 公司设有独立的财务部门,能够独立作出财务决策,不存在与控股股东共用银行账户的情形[62] - 公司指定《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和巨潮资讯网为信息披露的指定媒体[60] - 公司通过多种渠道与投资者沟通交流,包括投资者关系专线电话、电子邮箱、网上业绩说明会等[60] - 公司治理的实际状况与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治理的规定不存在重大差异[61] - 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30.21%[64] - 2021年度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31
川润股份(002272) - 2022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