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本报告期营业收入为132.48亿元,上年同期为124.00亿元,同比增长6.84%[1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本报告期为12.62亿元,上年同期为22.66亿元,同比减少44.31%[1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本报告期为11.96亿元,上年同期为22.24亿元,同比减少46.23%[1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报告期为8.20亿元,上年同期为16.80亿元,同比减少51.18%[11] - 基本每股收益本报告期为0.53元/股,上年同期为1.01元/股,同比减少47.52%[11] - 稀释每股收益本报告期为0.52元/股,上年同期为1.01元/股,同比减少48.51%[1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本报告期为5.74%,上年同期为11.97%,同比减少6.23%[11]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为634.63亿元,上年度末为591.86亿元,同比增长7.23%[1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本报告期末为224.61亿元,上年度末为208.18亿元,同比增长7.89%[11]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48亿元,同比增长6.84%;利润总额15.66亿元,同比减少42.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减少44.31%[56] - 本报告期营业收入132.48亿元,上年同期124.00亿元,同比增长6.84%[66] - 本报告期营业成本99.22亿元,上年同期80.60亿元,同比增长23.11%[66] - 本报告期研发投入8.13亿元,上年同期6.50亿元,同比增长25.09%[66] - 本报告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8.20亿元,上年同期16.80亿元,同比减少51.18%[66] - 钛白粉本报告期营收87.89亿元,占比66.34%,上年同期营收88.88亿元,占比71.68%,同比减少5.34%[67] - 新能源材料本报告期营收5.56亿元,占比4.20%,上年同期营收0.80亿元,占比0.64%,同比增长3.56%[67] - 国内市场本报告期营收76.63亿元,占比57.84%,上年同期营收72.58亿元,占比58.53%,同比减少0.69%[67] - 本报告期末货币资金和应收账款82.12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2.94%,上年末87.26亿元,占比14.74%,比重减少1.80%[69] - 本报告期末合同资产31.29亿元,占总资产比例4.93%,上年末22.53亿元,占比3.81%,比重增加1.12%[69] - 合同负债为298,358,269.65元,占比0.47%,较上期减少0.08%;长期借款为12,327,839,746.17元,占比19.42%,较上期增加5.22%;租赁负债为4,408,982.80元,占比0.01%,较上期减少0.01%[7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主营产品产能为钛白粉151万吨/年、海绵钛5万吨/年、磷酸铁锂5万吨/年、磷酸铁10万吨/年、石墨负极2.5万吨/年、石墨化5万吨/年[16] - 2023年上半年中国钛白粉产量197.44万吨,同比下降3.95%,产量减少约8.13万吨,预计全年产量400万吨[19][20] - 2016 - 2021年全球钛白粉消费量复合年增长率为3.9%,2022年需求量约690万吨,预计2025年达750万吨[20] - 公司产品涉及钛白粉工业和钛材工业,是钛白粉和海绵钛生产商[19] - 2023上半年中国钛矿和钛白粉市场呈“涨跌”走势,公司钛白粉价格持续平稳上涨,进口钛矿价格呈下行走势[21] - 下游行业需求上升、生产工艺进步、政策法规推动及产能日益集中是钛白粉市场发展的推动因素[22] - 2016 - 2021年中国海绵钛产量复合年增长率为16.7%,预计2026年产量达26.63万吨,2021 - 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2.9%[24] - 2016 - 2021年中国海绵钛表观消费量复合年增长率为18.2%,预计2026年达31.38万吨,2021 - 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4.7%[24] - 2023年1 - 6月海绵钛累计产量10.99万吨,同比增长59.65%,产量增加约4.11万吨[24] - 全球海绵钛需求航空和化工分别占比46%和43%,国内化工和航空分别占比46%和15%[25] - 2022年中国钛锭行业产量为14.5万吨,同比增长19.83%,钛加工材产量达到15.1万吨,同比增长11.03%[25] - 2016 - 2021年全球磷酸铁锂产量由5.99万吨增至43.12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48.4%,预计2026年产量达337.05万吨,2021 - 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0.9%[28] - 2016 - 2021年全球磷酸铁产量由4.11万吨增至32.22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51.0%,预计2026年产量达261.8万吨,2021 - 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2.0%[29] - 2016 - 2021年全球石墨负极材料产量由15.3万吨增至81.65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39.8%,预计2026年产量达223.77万吨,2021 - 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2.3%[29] - 2022年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出货量合计835GWh,较2021年增长约87.6%,预计2025年达2370GWh,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1.6%[30] - 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590.3万辆,同比增长44%;动力电池装机量约302.7GWh,同比增长55%[30] - 磷酸铁锂材料占比提升至66%,三元材料占比下降至26%[31] - 2023上半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87GWh,同比增长67%[32] - 公司是全球钛白粉生产企业领导者,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5] - 公司钛白粉成品种类齐全,涵盖十八种牌号,还在开发新钛白粉产品品种[35] - 公司先后收购多家企业,投资建设多个项目,包括年产4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等[40] - 公司基于“大化工、低成本”思路,设备大型化,产业链一体化布局降低成本[40] - 公司依托优势资源布局新能源产业,形成钛产业与锂电产业耦合发展全产业链[41] - 公司积累磷酸铁、磷酸铁锂及石墨负极先进规模化生产技术[41] - 公司废副产品及富余产能可用于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降低生产成本[41] - 公司研发生产磷酸铁、磷酸铁锂、石墨负极等电池材料,培育新增长曲线[41] - 公司收购河南中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进入新能源领域,多个新能源项目一期已量产,包括10万吨磷酸铁、5万吨磷酸铁锂、2.5万吨石墨负极、5万吨石墨化[42] - 公司钛白粉产能151万吨/年,海绵钛产能5万吨/年,均位居全球第一,焦作基地钛白粉年产能65万吨[43] - 公司是中国唯一贯通钛全产业链的钛白粉生产企业,全产业链优势使上游产品或副产品可作下游原材料[46] - 公司采用“横向耦合绿色经济模式”,使废副产品循环利用,降低环保和原材料成本[47] - 公司具备强大并购和资源整合能力,实现多元素产品协同发展,非钛白粉产品收入占比持续提高[48] - 公司2014 - 2022年进行多次收购,完善产业布局,提升产能和资源掌控力[49] - 公司在中国拥有108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19项,27项研发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0] - 公司主持或参与31项国家标准及30项行业标准的制订及修订[50] - 公司产品销往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在多地设附属公司,与国际巨头建立合作[52][53] - 公司是全球最大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商,全球第三大、中国第一大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商[43] - 2023年上半年公司生产钛白粉59.22万吨,同比增长14.46%,销售57.82万吨,同比增长23.26%[57] - 2023年上半年公司生产硫酸法钛白粉39.01万吨,同比增长14.40%,销售39.41万吨,同比增加20.23%[57] - 2023年上半年公司生产氯化法钛白粉20.21万吨,同比增长14.57%,销售18.41万吨,同比增加30.20%[57] - 2023年上半年公司生产海绵钛2.57万吨,同比增长88.86%,销售1.92万吨,同比增长32.30%[57] - 2023年上半年公司自有矿山生产铁精矿179.26万吨,同比减少6.61%,销售254.43万吨,同比增长15.27%[58] - 2023年上半年公司自有矿山生产钛精矿60.44万吨,同比增长25.50%,全部内部使用[58] - 2023年上半年公司生产磷酸铁3.0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756.58%,销售2.79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727.46%[58] 各地区表现 - 公司产品销往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 - 公司钛产业基地布局河南、四川、湖北、云南、甘肃等五省六地市[16] - 国内市场本报告期营收76.63亿元,占比57.84%,上年同期营收72.58亿元,占比58.53%,同比减少0.69%[67]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1] - 公司项目投资完成率40%,整体项目进度完成63%;子公司收购焦作市中州炭素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云南国钛引入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22.72亿元[62] - 2023年5月实施2023年第一季度权益分派,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6元现金,共派发14.34亿元,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150亿元[65] - 公司计划半年度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87] - 公司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及国际局势突变风险,将密切关注并采取防控和应对措施,确保业绩平稳增长,优化产品结构[80] - 公司面临环保政策风险,将重视环保责任,加大环保投入,确保环保设施正常[81]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65987906.94元,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70607539.24元,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3990097.10元[13] - 钛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69%,在所有元素中排第9位[17] - 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43.18%,召开日期为2023年01月16日[84] - 2023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15.99%,召开日期为2023年02月14日[84] - 2023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43.37%,召开日期为2023年04月10日[84] - 2023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43.58%,召开日期为2023年04月17日[84] - 2022年度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42.49%,召开日期为2023年05月18日[84] - 和奔流、许冉等在2023年04月17日因换届选举担任新职务[85][86] - 许刚、谭瑞清等在2023年04月17日因任期届满离任[86] - 2021年3月9日公司召开相关会议审议通过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关议案[88] - 2021年5月28日,公司以15.64元/股的价格向5001名激励对象授予13920.00万股限制性股票,实际授予4859人,13906.00万股,上市日期为2021年7月2日[91] - 2021年9月3日,公司向和奔流先生授予280.00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15.64元/股,上市日期为2021年9月24日[92] - 2021年11月29日,因10名激励对象离职、4名退休、2名身故,公司回购注销260,000股限制性股票,2022年3月28日办理完成[93] - 2022年4月28日,因32名激励对象离职、1名退休、1名身故,公司回购注销930,000股限制性股票,2022年7月26日办理完成[94][95] - 2022年5月17日,公司以9.38元/股的价格向883名激励对象授予1000.00万股预留限制性股票,实际授予833人,997.50万股,上市日期为2022年7月6日[95] - 2022年6月13日,首批授予股份第一个解除限售期4798人可解除限售5510.40万股,7月4日上市流通;暂缓授予股份1人可解除限售112万股,9月26日上市流通[96] - 2022年6月13日,因11名激励对象离职,公司回购注销110,000股限制性股票,2022年9月5日办理完成[97] - 2023年首次授予和预留授予中不满足条件的限制性股票将回购注销,数量分别为87.83万股、297.37万股、59.185万股[98][100][102] - 2023年首批授予第二个解除限售期4682人可解除限售4015.755万股,
龙佰集团(002601) - 2023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