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485.34万元,同比下降43.1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258.81万元,同比下降92.94%[4] - 2021年营业收入9.45亿元,较2020年减少43.17%[29] - 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58.81万元,较2020年减少92.94%[29] - 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738.47万元,较2020年减少95.33%[29] - 2021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30亿元,较2020年减少42.60%[29] - 2021年第一至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77亿元、2.41亿元、2.65亿元、2.61亿元[31] - 2021年第一至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055.49万元、2604.01万元、2054.28万元、 - 2454.96万元[31] - 2021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520.34万元,2020年为1630.74万元,2019年为773.85万元[36] - 2021年营业收入944,853,364.24元,较2020年的1,662,587,427.21元同比减少43.17%[134] - 激光雷达收入143,280,985.32元,占比15.16%,较2020年增长37.13%[134] - 专用短程通信收入537,369,624.12元,占比56.87%,较2020年减少57.01%[134] - 2021年智能交通行业收入944,853,364.24元,同比增长48.18%[137]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2021年度研发费用23,494.50万元,较2020年度增加8,141.90万元,同比增长53.03%[4] - 2021年度收到增值税软件退税3,283.02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0,659.92万元[4] - 2021年动态称重营业成本129,838,280.40元,占比26.52%,同比下降21.42%[141] - 2021年专用短程通信营业成本293,659,583.50元,占比59.98%,同比下降33.67%[141] - 2021年销售费用145,227,238.18元,同比下降15.36%[146] - 2021年管理费用87,625,197.07元,同比下降21.67%[147] - 2021年研发费用234,945,041.80元,同比增长53.03%[147] - 2021年研发人员数量为577人,较2020年的508人增长13.58%,占比38.26%,较2020年增加0.21%[149] - 2021年研发投入金额为241,981,980.17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5.61%,较2020年的9.23%增加16.38%[149] - 2021年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为5,342,507.85元,资本化研发支出占研发投入的比例为2.21%,占当期净利润的比重为13.19%[149] - 202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为1,241,355,315.43元,同比下降29.15%,主要系营业收入下降收到货款同比下降所致[150] - 202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为1,011,573,435.99元,同比下降25.17%[150] - 2021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29,781,879.44元,同比下降42.60%[150] - 2021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为1,814,911,519.36元,同比增长28.63%[150] - 2021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为1,864,028,254.17元,同比增长25.91%[150] - 2021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49,116,734.81元,同比增长29.33%[150] - 2021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为402,205,715.47元,同比增长302.21%;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为139,205,043.29元,同比下降50.04%[15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汽车电子产品包括车载前装ETC - OBU、车载V2X通信终端、车载激光雷达[76] - 公司智能网联产品涵盖V2X通信终端、路侧智慧基站、智能网联云控平台[78] - 公司基于智能网联产品形成车路协同、数字隧道等多项解决方案[81] - 公司专用短程通信系列产品用于ETC,有车载电子标签、ETC路侧天线等[83] - 智慧停车云平台可自动生成大数据分析报表,实现多车场集中管理[85] - 公司面向高速公路有数字通道快速收费、精确还原路径收费等解决方案[85] - 公司面向城市有ETC路内停车、智慧停车场、加油等拓展应用解决方案[85][86] - 公司动态称重产品包括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系统[87] - 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治超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与联合执法[87] - 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可对不同车辆全方位监管[87] - 公司已获得近60家汽车主机厂的前装ETC定点,并向其中50余家车企供货[6] - 公司智能OBU已完成20余省的布局[7] - 公司中标“常德市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智能检测系统建设项目”,中标金额1.25亿[7] - 2021年公司激光产品业务实现14328.10万元,同比增长37.13%[101] - 公司累计取得激光相关专利274项[101] - 公司报告期内激光产品科研成果新增申请129项,比上年度增长57%,其中发明专利占56%[104] - 2021年度OPA方向增加新申请发明专利25件,比上年度增长108%[104] - 公司累计建立合作关系的下游机器人企业已超过100家[102] - 公司目前硅基固态激光雷达可实现10米测距,预计2022年发布可实现30米测距的OPA激光雷达[103] - 公司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推出定位精度±4mm的高精度导航激光雷达(WLR - 712)、绝对测距误差小于2cm的自然导航激光雷达(WLR - 716)、16组区域切换的防撞激光雷达(WLR - 718)[102] - 公司形成路侧32线、64线路端激光雷达和车规级8线、16线局部视场,全视场16线、32线及车规级128线车端激光雷达多款可量产车载激光雷达产品[103] - 公司获得近60家汽车主机厂的前装ETC定点,已向50余家车企供货[106] - 公司前装V2X车载通信终端产品定点项目生命周期4年,累计合同额5.2亿元[107] - 公司完成广州广明高速祈福隧道数字化改造,已持续运行1年[109] - 公司形成4G、5G多系列V2X产品,与十余家车企参加四跨、新四跨验证,率先进入商用落地[107] - 公司打造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等四大核心能力,实现车路协同闭环解决方案落地[109] - 公司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个项目和方案获奖[111] - 公司ETC城市应用系列方案已在近20个省份落地应用[115] - 公司智能OBU已完成20余省布局并建立售后与客服体系[117] - 公司ETC-RSU产品在传统RSU设备市场保持领先,2021年完善多种系统并研制升级产品[114] - 公司2021年7月中标北京市《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程激光设备采购》项目[114] - 公司单片式ETC - OBU在北京、广东上市销售,山东、广西在做上市准备[116] - 公司《一种多车道自由流下的多天线联合工作方法及系统》获“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第六届北京市发明专利奖”[118] - 公司《全国公路超限运输智能检测与协同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2] - 2021年激光雷达生产量12,853套,同比增长154.74%;销售量11,993套,同比增长138.76%;库存量2,430套,同比增长54.78%[138] - 2021年专用短程通信(路侧单元)销售量13,560套,同比下降64.00%;生产量14,748套,同比下降53.55%[138] - 激光产品业务在公路交通、智能装备、自动驾驶等方面拓展应用,探索海外渠道[184] - 汽车电子业务2022年目标是提升车端品牌影响力,加快V2X和激光雷达上车[184] - 智能网联业务2022年以智慧高速和智慧城市为基础拓展应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185] - ETC业务后装OBU推广单片式、降低成本,路侧天线提高标准,城市应用落地拓展平台[186] - 激光产品业务在公路交通重点结合入口治超与激光产品,提升检测能力[183] - 智能装备业务为工业和服务机器人提供激光雷达整体解决方案[184] - 自动驾驶业务重点发展激光雷达在多种场景应用并进行品牌推广[184] 各地区表现 - 公司在沙特供货非现场执法和激光雷达产品,在乌克兰、波兰、匈牙利实现激光雷达规模化销售[12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业务受国家智能交通政策、交通基建投资等影响,若政策或力度变化,经营业绩将受影响[8] - 公司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大,存在客户延迟验收及坏账风险[10] -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影响公司生产成本,若价格快速上涨会影响利润[13] - 激光产品业务在公路交通、智能装备、自动驾驶等方面拓展应用,探索海外渠道[184] - 汽车电子业务2022年目标是提升车端品牌影响力,加快V2X和激光雷达上车[184] - 智能网联业务2022年以智慧高速和智慧城市为基础拓展应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185] - ETC业务后装OBU推广单片式、降低成本,路侧天线提高标准,城市应用落地拓展平台[186] - 激光产品业务在公路交通重点结合入口治超与激光产品,提升检测能力[183] - 智能装备业务为工业和服务机器人提供激光雷达整体解决方案[184] - 自动驾驶业务重点发展激光雷达在多种场景应用并进行品牌推广[184] - 2022年公司激光雷达将完成全球商业计划战略规划和实施,推动其向全球扩展,激光公路应用计划全球规模化销售[187] - 2022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研发多线激光雷达、智能网联V2X等方面[188] - 2022年公司优化整体运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整体产能,扩大单线和多线激光雷达产能[188] - 公司坚持内生式增长与外延式扩张并进的资本发展战略,以自动驾驶等领域优质企业为投资并购重点[190]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公司股票简称为万集科技,代码为300552[26]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翟军[26] - 公司注册地址于2018年1月4日由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院5号楼601变更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12号楼一层A101 B101二层A201 B201三层A301 B301,2018年12月14日变更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12号楼A区[26] - 公司办公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院中关村软件园12号楼万集空间,邮编100193[26] - 公司国际互联网网址为http://www.wanji.net.cn,电子信箱为zqb@wanji.net.cn[26] - 报告期为2021年1 - 12月[21] - 报告期末为2021年12月末[22] - 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测绘、交通管理等领域,应用领域扩展到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39] - 预计至2024年,AGV和AMR全球合计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美元,年出货量超70万套[40] - 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汽车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特定环境市场化应用[40] - 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市场规模将达1.3万亿元,占全国出行市场的60%[43] - 2030年中国干线物流重卡保有量将达627万辆[44] - 到2025年,公开道路环境下中国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市场小车将达60000台[45] - 2025年全球L4/L5级无人驾驶车辆数目将达53.5万辆[45] - 至2025年自动驾驶领域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达35亿美元,2019 - 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0.9%[45] - 到2025年,交通新基建打造重点工程,形成可复制应用场景,制修订技术标准规范[46] - 到2025年,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重要节点交通感知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46] - 2021年11月25日,北京经开区60平方公里范围不超100辆自动驾驶车辆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42] - 到2025年,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超50%,HA级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0年,PA、CA级市场份额超70%,HA级达20%并在高速和部分城市道路应用;到2035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51] - 至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240.7亿元,较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63.1%;车载领域规模由2019年3.8亿元增至2025年14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3.5%[51] - 2025年C - V2X终端新车装配率有望达50%,2030年基本普及[52][55] - 2025年L2级和L3级新车要达到50%,到2030年要超过70%[55] - 20
万集科技(300552)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