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业绩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益为9.0981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5.7%;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6091.9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5.1%;每股基本盈利为3.29港仙,涨幅约7.2%[1][10] - 除所得税开支前溢利为7248.2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4%;期间溢利为5519.3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8%[1] - 公司综合收益从2022年上半年的12.2421亿港元减少约25.7%至2023年上半年的9.09811亿港元,主要因EPC咨询及整体建设分部收益减少[41][42]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6091.9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35.1%,每股基本盈利为3.29港仙[41][46] - 2023年上半年收益9.0981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25.7%,EPC及咨询及整体建设分部贡献6.122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37.2%[42][43] - 2023年上半年溢利为5519.3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16.8%,纯利率增加至6.1%[46] - 其他收益及盈利为2564.6万港元,较2022年减少,主要因2022年确认出售联营公司权益录得收益[47] - 销售成本从2022年上半年的10.30777亿港元减少约30.8%至2023年上半年的7.13305亿港元,因EPC板块战略业务调整[48] - 其他经营开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20.5%至6017.1万港元,主要因期内银行费用及研发费用减少[49] - 中期财务成本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2.3%至8943.4万港元[5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所得税开支增加约50.6%至1728.9万港元[51] - 2023年上半年收益为9.09811亿港元,2022年同期为12.2421亿港元;期内溢利为5519.3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4725万港元[70] - 2023年上半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为6091.9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4510万港元;应占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为 - 1607.3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 - 2034.8万港元[71] - 2023年上半年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为3.29港仙,2022年同期为3.07港仙[71] - 2023年上半年来自外部客户的分部收益总额为909,811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224,210千港元[87][88] - 2023年上半年期间溢利为55,193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47,250千港元[87][88] - 2023年上半年财务成本为89,434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79,642千港元[89] - 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6,782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6,286千港元[89] - 2023年上半年员工成本合计34,341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27,525千港元[89] - 2023年上半年盈利6091.9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4510万港元[92] - 2023年上半年未宣派或建议派发现金股息[94] - 2023年上半年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成本约为2.43603亿港元,2022年同期为7.4379亿港元[9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与关联公司租赁负债利息开支为7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1.8万港元,缴付租赁负债为53.9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12.9万港元[10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主要管理人员报酬总额为337.7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477.4万港元[110] - 董事会未就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宣派中期股息(2022年:无)[122] 业务板块表现 - 2023年上半年,EPC及咨询及整体建设分部对外部客户的分部销售同比下降37.2%至6.1221亿港元,主要因业务战略方向变化[1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发电业务收益同比增长19.1%至2.83042亿港元,分部利润增加11.4%至1.48168亿港元[1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融资租赁业务收益同比上升31.8%至1455.9万港元,分部利润为133万港元(2022年为亏损4万港元)[18] - 发电分部收益因自持电站项目规模增加增长约19.1%至2.83042亿港元[44] - 融资分部收益因融资租赁外部客户拓展数及外部项目投放金额同比增加,增长约31.8%至1455.9万港元[45] 业务项目进展 - 2023年上半年,集团电站EPC业务覆盖光伏、光热、风电、储能等领域,多个项目有进展,如云南镇康二期40MW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等[12]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新增光伏项目储备875MW、储能项目储备200MW,开工建设412MW,新增并网41.3MW(不含收并购10MW)[14] - 2023年3月完成收购蚌埠尚昊和蚌埠尚信股权,新增电站资产10MW[1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运维电站51座,总运营规模630MW,前六个月发电量5.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9%[15] - 2023年上半年核建融租完成多个新能源项目落地及备案工作,探索差异化业务[21] - 2023年8月11日,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拟41.232946万元收购睢宁和泰全部股权[116] - 2023年8月25日,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与供应商订立设备采购协议,开发广东阳春100MW光伏电站,英利能源设备采购协议代价约1.10408734308亿港元,通威太阳能设备采购协议代价约1.11340904937亿港元[117][118] - 位于中国广东省阳春市合水镇及陂面镇总装机容量100MW的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预计2023年11月30日或之前并网发电,建成后由集团拥有及运营[119] 公司发展战略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明确发展方向,聚焦大湾区新能源行业,发展融租和保理业务,做好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项目[19] - 核建融租提出「一核两翼三驱」发展战略,寻求差异化发展[20] - 公司未来将顺应市场变化,在储能市场提前布局规划、寻找业务机会,拓展新能源业务范围[40] 资产负债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95.08016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长0.9%;资产净额为16.64349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下降1.7%[1] - 2023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95.08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加约0.9%[52] - 2023年6月30日负债总额为78.44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长约1.5%[53] - 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总额为16.44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减少约1%[54]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资产净额为9.32亿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7.50亿港元[56]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尚未偿还银行及其他借贷为55.90亿港元[57]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杠杆比率为3.5,资产负债比率为0.82[58][59]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有4.72亿港元已抵押银行存款及17.78亿港元发电站被抵押[6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资本开支为2.44亿港元[66] - 2023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36.63678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34.77459亿港元;流动资产为58.44338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59.41456亿港元[72] - 2023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49.12011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51.66417亿港元;流动资產淨額为9323.27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7750.39万港元[72][73] - 2023年6月30日资产总额减流动负债为45.96005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42.52498亿港元;资产净额为16.64349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16.9343亿港元[73] - 2023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9,508,016千港元,2022年6月30日为9,385,012千港元[87][88] - 2023年6月30日负债总额为7,843,667千港元,2022年6月30日为7,655,996千港元[87][88]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在联营公司中所占资产净额为813.1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783.8万港元[96] - 2023年6月30日,应收贸易账项及票据为16.42654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5.76919亿港元有所增加[99] - 2023年6月30日,已抵押银行存款为4.72196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10.75948亿港元[100] - 2023年6月30日,应付贸易账项及票据为14.66715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15.29765亿港元[102] - 2023年6月30日,银行及其他借贷总额为55.89924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53.06915亿港元[103] - 2023年6月30日,集团银行及其他借贷账面值为55.89924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50.36915亿港元,其中人民币借贷从45.56908亿港元降至48.09924亿港元,新增7000港元美元借贷[106]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有未提取之银行借贷融资约4.24902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约为7000万港元[106] - 2023年6月30日,即期及非即期银行及其他借贷总额计划偿还中,银行借贷按要求偿还或一年内为2.83384亿港元,超过一年但不超两年为314.544万港元等[10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和2022年12月31日,已发行及缴足普通股数目为18.52037亿股,金额为1.85204亿港元[108] 公司管理与认证 -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核(南京)取得ISO14001和GB24001 - 201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无违反重大环保法律法规情况[24] - 公司建立《顾客满意度测量程序》,定期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31] 会计政策与税务 - 2023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新订或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集团会计政策无重大影响[78] - 未经审核简明综合中期财务报表根据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的香港会计准则第34号及港交所上市规则编制[75] - 香港利得税按16.5%税率计提拨备,中国附属公司税率为25% [90][91] - 公司若干附属公司获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享企业所得税率减免15%[92] 人员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雇员总数为212名,六个月员工成本为3434.1万港元,2022年6月30日为2752.5万港元[68] 公司人事变动 - 自2023年7月1日符志刚辞任行政总裁,该职位空缺,公司正物色合适人选[112] 期后事项与年报情况 - 2023年6月30日起至公告日期无重大期后事项[120] - 董事认为除中期业绩公告披露外,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年度年报资料无重大变动[121] 过往出售事项 - 2022年5月31日完成出售中核检修14.43%股权,代价为1.66045亿港元,出售联营公司收益为1772.5万港元[108] 公平值投资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按公平值計入損益之非上市股本投資為35,640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28,953千港元[8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内,各公平值等级之间并无转拨[81] 银行借贷情况 - 银行及其他借贷按3.2%至6.6%的浮动实际年利率计息[105]
中国核能科技(00611) - 2023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