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核能科技(00611) - 2023 - 年度业绩

财务表现 - 二零二三年度收入为1,733,290千元,较二零二二年下降18.9%[2] - 年内溢利为116,212千元,较去年增长18.2%[2] - 每股基本及稀释盈利分别为5.81港仙和5.55港仙,较去年增长4.7%[2] - 资产总额为11,437,221千元,较去年增长21.4%[2] - 资产净额为1,773,810千元,较去年增长4.7%[2] - 母公司擁有人应佔溢利为107,689千元,较去年增长16.6%[4] - 母公司擁有人应佔全面收益为77,994千元,较去年增长276.6%[4] - 非流动资产总额为6,640,149千元,较去年增长90.7%[5] - 流动资产总额为4,797,072千元,较去年下降19.3%[5] - 资产净额为1,773,810千元,较去年增长4.7%[6] - 财务成本总额为206,013港币千元,较去年增加28.3%[34] - 中国附属公司的税率为25%[35] - 一家附属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享有15%的企业所得税率减免[36] - 根据法定税率计算的税项支出为42,487港币千元,特定省份或地方机关颁布的较低税率为22,436港币千元[37] - 本公司未宣派或建议派发股息[38] - 每股基本盈利为107,689港币千元,较去年增长16.8%[39] 业务结构 - 本集团会重新评估是否控制投资对象,若控制权发生变化[12] - 若本集团失去对附属公司的控制权,将终止确认相关资产和负债,并确认保留投资的公允值和相关盈余或亏损[13] - 本集团首次采纳了新订和修订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包括保险合同、会计政策披露、会计估计、国际税收改革等[14][15][16][17][18][19] - 本集团根据产品和服务划分为EPC及咨询及整体建设、发电、融资三个经营分部,分别监察其业绩[20][21] - 所有资产均分配至经营分部,除了总部的部分物业、设备和投资[22] - 除了部分位于香港的资产外,所有非流动资产均位于中国[23] - EPC及咨询及整体建设分部的收入主要来自前两大客户,其他客户收入占比不超过10%[24] - 二零二三年度整体建设部门的销售收入为1,139,317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增长了1.7%[25] - 二零二三年度整体建设部门的分部业绩为35,592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增长了20.6%[25] - 二零二三年度来自客户合同的收入为1,704,045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下降了19.1%[27] - 本集团承接新能源EPC项目13个,合同金额约港幣48億元[88] 新能源行业发展 -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预计达到6,000GW,每年投资约2万亿人民币[64] - 2023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16.9GW,同比增长148.2%[73] - 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从18.7%提高到目前的25%[74] - 风电新增装机75.9GW,同比增长101.9%[78] - 风机容量从1.5MW增加到16MW[79] - 新型储能发展迅速,已投运装机超3,000万千瓦[80] - 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增长超过260%[81] - 鋰離子電池儲能佔比97.4%,其他新型儲能技術佔比1.2%[83] - 2024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预计将超过3亿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2.5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18.6亿千瓦[105] - 公司将围绕"新能源+储能"布局,发展光伏风电投资,拓展新能源产业布局,形成综合性新能源管理平台[106] - 光伏产业预计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球光伏市场年均规模预计在500GW左右,中国光伏市场预计在220GW左右[107] - 2024-2026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有望达70/87/87GW,海上风电将贡献主要增量[108] - 2024年预计更多省市将出台鼓励配建储能的政策,独立储能将以更灵活的方式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储能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拓宽[109] - 工商业储能市场差异将持续扩大,2024年工商业储能预计增速将维持在30%以上,部分企业将率先在区域市场形成品牌知名度和渠道影响力[110] - 工商业储能有望规模化应用,工商业储能与细分行业、细分场景的结合将进一步加强,储能需求持续扩大[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