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表现 - 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1亿元,母公司净利润为-14.72亿元[5] - 母公司2023年度期初累计未分配利润为3.59亿元,期末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1.13亿元[5] - 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不实施利润分配,且不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5] -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01.14亿元,同比下降16.24%[13]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1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较大[13]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9.49亿元,同比下降幅度显著[13]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58.65亿元,同比下降17.86%[13] - 2023年总资产为258.57亿元,同比下降14.40%[13] - 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95元/股,同比下降幅度较大[14] - 202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9.55%,同比下降幅度显著[14] - 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合计为1.40亿元,同比下降6.95%[18] - 公司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01.14亿元,同比下降16.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1亿元[20] - 公司2023年营业成本为94.47亿元,同比下降8.80%[62] - 公司2023年财务费用为1.12亿元,同比增加134.58%,主要由于有息负债增加和汇兑损失[62] - 公司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9.49亿元,主要由于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减少和支付较多到期应付账款[62] - 公司2023年投资收益为4.45亿元,同比增加280.90%,主要由于出售两家子公司[63] - 公司2023年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期末合计为95.30亿元,占资产总额的36.86%[55] - 公司2023年政府补助为1.20亿元,占非经常性收益的比例较高[55]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100.63亿元,同比减少15.98%,主营业务毛利率为6.54%,较上年度同期减少7.67个百分点[64][65] - 风电行业营业收入为100.63亿元,同比减少15.98%,毛利率为6.54%,较上年同期减少7.66个百分点[65] - 风机及零部件销售收入为95.82亿元,同比减少17.90%,毛利率为5.74%,较上年同期减少8.34个百分点[66] - 提供服务收入为3.71亿元,同比增长66.95%,毛利率为25.23%,较上年同期增加15.84个百分点[66] - 风电场发电收入为1.09亿元,同比增长33.29%,毛利率为13.93%,较上年同期减少33.72个百分点[66] - 货币资金本期期末数为22.11亿元人民币,较上期期末减少61.08%,主要由于本期支付较多到期货款和投资款,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大幅减少[76] - 长期股权投资本期期末数为7.99亿元人民币,较上期期末增加138.63%,主要由于本期对多家新能源公司注资[78] - 固定资产本期期末数为22.63亿元人民币,较上期期末增加33.33%,主要由于本期新增子公司投资建设完成转固[79] - 在建工程本期期末数为3.74亿元人民币,较上期期末减少82.64%,主要由于部分子公司在建转固并出售[80] - 短期借款本期期末数为10.88亿元人民币,较上期期末增加1,332.29%,主要由于本期新增1年期流动贷款及未到期票据贴现[80] - 公司境外资产为797.23万元人民币,占总资产的比例为0.0003%,主要为公司在丹麦设立的欧洲研发中心[81][82] - 报告期内公司对外股权投资额为49,783.73万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加316.20%,主要投资于多家新能源和新材料公司[84][85] - 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数为6.88亿元,其中其他衍生金融工具期末数为-1297万元[87] - 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总额为3.92亿元,报告期内投资金额为0,累计已投资金额为1743.87万元[88] - 公司转让立陇新能源100%股权,交易价款为9.44亿元[89] - 公司转让金昌永能100%股权,交易价款为2.04亿元[89] 研发与技术 - 公司针对中国陆上全风速段以及各类应用场景自主研发了卓刻平台[11] - 公司自主研发了“Petrel”海燕平台,专门应对高温、高湿、高盐、台风、地震等复杂海洋环境[11] - 公司针对中国全海域自主研发了“Poseidon”海神平台,高度集成半直驱驱动链产品[11] - 公司自主研发了“3060”混塔,通过30mm和60mm可调整混塔管片壁厚,延长产品适用周期[11] - 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51%,同比增加1.68个百分点[14] - 公司规划布局了覆盖原材料、部件、系统、整机到风场风电全生命周期的测试验证体系[22] - 公司推进组织变革激活效能,完善风控体系,促进海陆营销端的融合协同[22] - 公司具备领先风电整机设计与制造能力,正在逐步实现从整机制造商向风电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转变[35] - 公司掌握了先进的海上风电研发、供应链管理、制造和运维能力,树立了国内海上风电整机领域的龙头地位[35] - 公司具备以叶片技术、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风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与优势[35] - 公司智能化生产制造技术部分主打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生产制造[35] - 公司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设计技术拥有载荷与控制算法仿真、有限元计算、叶片设计、驱动链设计等全套计仿真和设计验证平台[35] - 公司成功研制海上塔架一阶阻尼器,可降低疲劳载荷10%以上,提高单桩适用水深,降低支撑结构成本[36] - 公司升级开发了海上下一代大兆瓦产品平台,容量提升至12MW-16MW,风轮直径可达250米以上[37] - 公司开发了EW16.X平台产品,单机容量最大可达18MW+,风轮直径可达260米以上,样机预计2024年内完成下线[37] - 公司陆上新开产品开发全面切换至双馈技术路线,开发了新一代陆上卓越平台产品,功率等级覆盖5-10MW,风轮直径覆盖202m-230m[37] - 公司开发了EW8.5-220和EW10.0-230双馈高功率系列产品,适用于沙戈荒基地陆上大兆瓦大叶轮应用场景[37] - 公司研发的S98轻量版叶片成功通过全尺寸静载测试,实现叶片及整机成本大幅降低[38] - 公司开发了陆上超大型S111长度叶片,可大幅提升发电量,采用新一代高性能翼型族[38] - 公司自研自制混塔解决方案“3060混塔”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2023年8月取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38] - 公司完成了海上一阶电涡流阻尼器的自主研发设计,用于降低深远海机组单桩支撑结构的波浪载荷[38] - 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总额为6.58亿元,同比增长12.72%,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51%[42] - 公司开发了基于模型的智能控制技术,能够识别风机异常运行情况和特殊风况,提前调整控制策略[39] - 公司自主配套开发的国内首款直冷中速永磁同步发电机,通过系统性优化,扭矩密度更高[39] - 公司开发完成了第一代基于漂浮式基础运动状态反馈的风电机组控制算法,适配了6种行业主流的漂浮式基础[39] - 公司累计实现2.X、3.X平台、4.X平台、卓刻平台等多款陆上机组批量交付,单机容量从2.0MW提升至7.15MW[40] - 公司优化完善自主开发的叶片全流程一体化设计数字化平台,提高叶片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40] - 公司2023年新增发明专利52个,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00个[41] - 公司陆上大兆瓦产品研发项目预计总投资2.5亿元,本期投入1.27亿元,累计投入1.55亿元[43] - 公司海上大兆瓦产品研发(二期)项目预计总投资3.39亿元,本期投入2.53亿元,累计投入3.37亿元[43] - 全生命周期设计优化技术研究(二期)累计投入5,994.47万元,处于开发验证阶段,旨在提升风电机组可靠性和风电场性能[44] - 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二期)累计投入14,231.81万元,处于开发验证阶段,目标是降低设计成本并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设计质量和可靠性[44] - 新一代数字化和云服务平台开发(二期)累计投入5,160.06万元,处于开发验证阶段,旨在实现风机运行监控数字化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性能[44] - 深远海和综合能源技术研究(三期)新增投入6,578.14万元,处于开发验证阶段,目标是设计适应中国海域条件的漂浮式基础,应用于漂浮式风机新产品的开发[44] - 陆上新一代产品研发新增投入1,930.17万元,处于开发验证阶段,平台机组容量覆盖5.X兆瓦至10.X兆瓦,应用于三北等地区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和南部、东北地区超低风速、低风速区域市场[45]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525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1.12%,研发人员薪酬合计22,736.86万元,平均薪酬43.31万元[47] - 公司研发人员中,博士研究生29人,硕士研究生266人,本科225人,专科5人,高中及以下0人[47] - 公司研发人员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100人,30-40岁304人,40-50岁112人,50-60岁9人,60岁及以上0人[47] - 公司风机产品实现了全功率与全场景覆盖,可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进行差异化设计[47] - 公司在直驱、双馈全技术路线的经验与积累基础上,较早布局高可靠性、紧凑型的半直驱路线,并配合新一代半直驱平台重构主控系统[48] - 公司计划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拓展研发体系,加强专利规划与管理,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94] - 公司致力于引领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积极研发16MW、18MW级以上更大容量机组,并布局深远海市场[94] - 公司中标“中国电建中南院中电建万宁海上漂浮式项目样机工程”,风渔融合4MW漂浮式已安装试运行[94] - 公司针对“三北”区域中高风速地区,研发下一代更大兆瓦的陆上双馈产品,并布局中东南部低风速区域的双馈系列机组[94] - 公司计划开发8MW、10MW级别的大兆瓦风力机,并针对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进行定制化产品开发[94] - 公司计划推出陆上57MW级别及海上8MW级别风电机组抢占海外市场,并同步开发810MW陆上产品[94] - 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数字化顶层设计、智能化生产制造、整机系统、核心部件及风电场层面核心技术[96] - 公司计划推出新一代基于模型的风机控制器、风云系统、风机健康管理软件等数字化产品,实现风场运行智能化和运维数字化[96] 市场与订单 - 2023年度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590万千瓦,其中陆上、海上新增装机容量实现双增长[20] - 陆上主机不含塔筒的平均中标价格从2022年度的1,770元/千瓦下降至1,500元/千瓦,海上风机不含塔筒平均中标价格震荡下行至3,100元/千瓦[20] - 公司2023年度新增订单共计3,608.45MW,同比下降41.86%,累计在手订单为8,871.25MW,同比下降9.39%[21] - 公司在报告期内获取海外订单共计436.50MW,主要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市场[21] - 公司自持风场在报告期内完成建设的装机容量为639.4MW,其中转让自持风电场容量共计500MW,实现投资收益4.28亿元[21] - 公司自持风场产生的发电收入为10,949.82万元,同比增长33.29%[21] - 公司通过自主开拓资源以及与合作方联合开发等方式获取950MW项目核准[21] - 公司与上海电气合资成立的上海电气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2023年度取得各类新能源资源核准及备案586.4MW[21] - 公司质保期外的服务业务以及备品备件的新增订单金额为37,381.3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9,293.71万元,较上年度同期增长33.93%[22] - 公司中标华电河北新能源公司康宝、蔚县11台叶片梯次利用项目,这是公司首个叶片梯次利用批量订单[22] - 公司推出专业SOV运维母船交通方案,定制化深远海SOV运维母船已于2023年09月顺利下水[22] - 公司完成对海陆多款新机组产品的型式认证和并网测试、研发测试等整机测试验证[22] - 公司产品覆盖2.0MW到16MW全系列风电机组,主要应用于陆上和海上场景的风力发电[24] - 公司主营业务为风力发电设备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同时开展服务业务和风资源开发与投资业务[24] - 2023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44,134万千瓦,同比增长20.7%;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590万千瓦,同比增长102%[29] - 2023年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029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21小时[29] - 2023年陆上风机不含塔筒平均中标价格为1,330元/千瓦,较1月下降18%,全年平均价格为1,500元/千瓦,同比下降15.2%[29] - 2023年海上风机不含塔筒平均中标价格为3,100元/千瓦,最低报价下探至2,700元/千瓦,同比下降10.8%[29] - 2023年风电招标量达6,430万千瓦,同比下降30.3%;其中陆上与海上招标量分别为5,540万千瓦、890万千瓦,同比下降28.3%、40.6%[29] - 公司2023年新增装机容量为4.61GW,市场份额为5.98%,行业排名第七[32] - 2023年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已建成并网4,516万千瓦;第二批规划4,300万千瓦、第三批规划5,200万千瓦,已核准超过5,000万千瓦[29] - 2023年全国共计有21个海上风电项目通过核准批复,总装机容量达1,010万千瓦[29] - 2023年多家整机厂商发布10MW+级别陆上机型,15MW+级别海上机型,陆上15MW、海上20MW产品技术成预研重点[32] - 2023年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61.4%[33] - 2023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为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33] - 2023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完成绿电结算电量576亿千瓦时、绿证2,364万张[33] - 2024年预计全年核发绿证约1.76亿个,绿电交易量累计达到约611亿千瓦时[33] - 2023年国内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00万千瓦,2024年开始部分风电场并网时间将陆续超过15年满足改造条件[33] - 公司2023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50] - 公司2023年业绩大幅下滑并出现亏损,主要原因是风机市场招标价格持续大幅快速下降[51] - 公司2023年12月并网发电的华能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是国家千万千瓦级粤东海上风电基地首批示范项目[49] - 公司2023年06月下线的海神平台16+兆瓦全海域平台机组曾是全球已中标最大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机组[49] - 公司2023年卓越平台EW6.25-202获评“最佳陆上机组奖(6-7MW级)”[49] - 公司2023年海神平台EW13.0-252获评“最佳海上机组奖(13-16MW级)”[49] - 公司2023年海神平台EW16.0-252机组获评“十佳优秀风电产品”称号[49] - 公司2023年海神平台16+MW全海域平台机组获评上海市2023年度十大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产品和上海市绿色低碳技术产品[49] - 公司2023年整合原海上与陆上销售团队,九个海陆区域销售公司协同并进、多地联动[49] - 公司2023年通过技术创新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重点在陆上大基地、“两海”(海上及海外)领域争取销售订单[51] - 公司2024年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但面临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风险[59] - 公司将持续跟踪原材料价格波动,并通过战略合作协议锁定核心零部件价格[59] - 公司将持续优化物流资源,以应对风机大型化带来的运输交付风险[54] - 公司积极争取陆上“沙戈荒”大基地市场,提升订单项目赢率[100] - 公司加强“两海”市场开拓,海上市场紧跟各地规划政策方向,海外市场创新商业模式[100] - 公司加大新能源资源获取力度,强化风电场项目前期评审,聚焦优质资源开发项目[100] - 公司优化“后市场”服务业务布局,探索风电设备循环利用领域升级综合解决方案[100] - 公司推动降本控本系列措施落地,采购端遵循“全生命成本最优”原则,物流端优化运输方案[100] -
电气风电(688660) - 2023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