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表现 - 2023财年利息和股息收入为33887.91亿日元,较2022财年的14439.41亿日元大幅增长[14] - 2023财年净利息收入为12087.27亿日元,较2022财年的10698.09亿日元有所增长[14] - 2023财年净收入为3402.8亿日元,2022财年为净亏损10147.1亿日元[14] - 2023财年基本每股收益为 - 5.52日元,2022财年为 - 41.28日元[14] - 2023财年现金股息每股为85日元,较2022财年的80日元有所提高[14] - 截至2023财年3月31日,总资产为248780.722亿日元,较2022财年的231550.704亿日元增长[15] - 截至2023财年3月31日,贷款净额为93474.798亿日元,较2022财年的89480.766亿日元增长[15] - 2023财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收入占平均总资产的百分比为 - 0.01%,2022财年为 - 0.04%[15] - 2023财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收入占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为 - 0.16%,2022财年为 - 1.30%[15] - 2023财年,公司在信用损失估计过程中使用了最新的宏观经济情景[214] - 2023 - 2025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2%、0.9%、0.6%[214] - 2023 - 2025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8%、1.8%、1.4%[214] - 2023 - 2025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 - 1.0%、1.5%、2.0%[214] - 2023 - 2025年日本失业率分别为2.4%、2.2%、2.2%[214] - 2023财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润5555亿日元,维持了充足的资本基础[204]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和2023年3月31日,公司巴塞尔协议III下的普通股一级资本比率分别为12.46%和11.80%[204] - 2023财年年度现金股息为每股普通股85日元,公司维持渐进股息的股东回报政策[207]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和2023年3月31日,公司对俄罗斯的直接净国家风险敞口分别为29.2亿美元和19.5亿美元,分别占总风险敞口的0.2%和0.1%[209] - 莫斯科的AO Mizuho银行的贷款从2022年3月31日的6亿美元降至2023年3月31日的4亿美元[209] 风险因素 - 国际冲突、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声誉、气候变化和利率基准过渡等因素可能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20][21] - 公司正推进向替代利率基准的过渡,剩余美元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USD LIBOR)将于2023年6月底停止发布,过渡可能影响盈利能力[22] - 金融服务市场竞争加剧,若公司无法有效应对,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能受不利影响[22] - 公司可能因问题贷款增加信贷损失准备金和相关成本,房地产、制造业以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敞口比例相对较高[23] - 持有大量日本上市企业普通股,日本股价大幅下跌将导致未实现损失、减值损失和证券销售损失,影响资本充足率[24] - 2022年初以来美国利率上升,公司在2022和2023财年持有外国债券的交易账户出现重大损失,利率变化可能影响债券价值和平均利率差[24] - 若信用评级下调,假设2023年3月31日发生评级下调,其他条件不变,一级下调的衍生品合约额外抵押品要求约为85亿日元,两级下调约为251亿日元[31] - 基于巴塞尔协议III改革的修订资本充足率规定将于2024年3月底适用于公司,若资本充足率低于规定水平,可能需采取纠正措施[32] - 基于巴塞尔协议III改革的全球系统重要银行(G - SIB)杠杆率缓冲规定于2023年3月底实施,杠杆率计算方法修正案将于2024年3月底实施,若杠杆率低于规定比例,可能需采取纠正措施[34] - 公司业务可能因自然灾害、恐怖主义、传染病爆发等原因受到严重干扰,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22] - 公司养老金相关成本和预计福利义务可能因假设修订或养老金计划变更而增加,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25] - 公司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遵守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规定,若外部TLAC比率或重要子公司内部TLAC金额低于阈值,可能面临业务限制[36] - 公司筹集资本主要通过发行债务工具,财务状况恶化、信用评级下调等情况可能导致无法以合理成本筹集资本[37] - 公司面临网络攻击风险,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泄露、业务中断和声誉受损,虽有防护措施但无法确保有效[39][40][41] - 公司处理客户机密信息,信息管理政策可能无法防止所有信息泄露问题,监管变化增加合规风险[44] - 公司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措施可能无法防止所有违规行为,2021年11月26日旗下银行收到整改命令[46] - 公司与受美国制裁国家有有限业务往来,相关法律法规变化可能导致监管行动和声誉受损[47][48] - 公司市场运营需遵守各国法律法规和交易所规则,员工不当行为可能导致监管行动和声誉损害[49]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于2000年9月29日成立瑞穗控股,2003年1月8日成立瑞穗金融集团[56] - 2003年7月,三家主要银行子公司向新子公司转移约950家公司的贷款等债权[56] - 2009年5月,瑞穗证券与新光证券合并[56] - 2013年1月,瑞穗证券与瑞穗投资证券合并[56] - 2013年7月,原瑞穗银行与原瑞穗实业银行合并[57] - 2016年7月,成立银行控股公司瑞穗美洲有限责任公司[57] - 2016年10月,与第一生命保险公司整合资产管理职能,成立Asset Management One Co., Ltd[57] - 2020年7月,JTC Holdings和TCSB与JTSB合并,更名为日本托管银行有限公司[57] - 2023年4月,成立风险投资公司瑞穗创新前沿有限公司[59] - 2023财年,公司投资乐天证券和印尼数字金融公司Kredivo Holdings Ltd[63] 业务计划与战略 - 2023年5月公司宣布2023 - 2026财年中期业务计划,但实施可能不成功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50] - 公司制定新中期业务计划(2024财年3月31日至2026财年3月31日),目标基于五年业务计划最后一年目标达成的假设[65] - 新中期业务计划优先业务领域包括支持资产收入翻倍、增强客户触点、提升日本企业竞争力、推动可持续与创新、发展全球企业与投资银行业务模式[65][66][67][68][69] - 公司从企业文化转型、人力资本提升、数字化转型、IT改革、维持稳定业务运营等方面增强企业基础[70][71][72] - 公司将可持续性定义为环保、经济产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繁荣及集团自身可持续稳定增长,旨在提升企业价值并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73][74] - 公司通过董事会、执行管理委员会等治理结构管理可持续发展倡议[74] - 公司有风险偏好框架和综合风险管理系统,识别评估并分类控制风险,截至2023年5月顶级风险包括气候变化恶化和人才短缺导致的可持续增长停滞[75] - 公司为加强气候相关风险和人力资本风险管理分别制定基本政策[75][76] - 公司根据可持续发展倡议基本政策推动相关战略,识别“重要性”问题并明确风险、机遇和具体计划[77] - 2023年4月公司细化并修订2022年制定的“净零转型计划”以应对气候变化[79] - 公司将通过战略人力资源分配和重视员工叙事的管理方式实现平衡的人力资源管理[84] - 2023年4月1日公司整合企业与机构公司和全球产品部门的投资银行职能,成立新的企业与投资银行公司[94] - 零售与商业银行业务公司负责个人、中小企业和中等市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95] - 截至2023年3月31日财年,公司旗下瑞穗证券与乐天证券控股达成战略资本和业务联盟[97] - 零售与商业银行业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和中等市场企业提供管理和个人问题解决方案[98] - 企业与投资银行公司负责日本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和公共部门实体客户,提供定制解决方案[99] - 公司识别气候变化带来的转型和物理风险,并进行情景分析[81][83] - 公司将通过促进企业文化转型、战略人才发展和创建支持性工作环境来管理人力资源[84] - 零售与商业银行业务公司加强NISA和iDeCo相关工作,并通过研讨会加强金融教育[96] - 全球企业与投资银行公司通过全球300战略,聚焦约300家蓝筹非日本公司拓展业务[101] - 全球市场公司为成为全球市场顶级亚洲参与者,加强美国和欧洲分支机构银行与证券功能整合并扩充产品阵容[103] - 资产管理公司与贝莱德等合作,专注开发和提供各类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106] - 全球交易银行部门于2023年4月从全球产品部门分离,旨在构建稳定结算基础设施[107] - 研究与咨询部门利用行业、经济和社会专业知识,为客户和社会问题提供先进价值[110] - 公司通过跨部门集团协作,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资本管理、业务战略和财务战略解决方案[100] - 公司计划通过夹层投资和债务融资等产品和服务,增强对客户的风险管理服务[100] - 公司为支持客户海外业务,与当地金融和政府附属机构建立业务联盟并提供最新信息[102] 市场竞争情况 - 公司在银行、信托银行、证券等金融服务领域面临激烈竞争,日本主要竞争对手众多[111] - 日本普通银行有121家,信托银行有13家,外国银行有56家(截至2023年6月16日)[113] 日本金融法规政策 - 2015年11月日本邮政集团三家主要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日本邮政控股处置约11%子公司股权,日本政府处置约11%日本邮政控股股权,截至2022年9月30日,日本政府持有约34%日本邮政控股股份[114] - 日本邮政控股目标在2026年3月前将两家子公司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2021年6月已将日本邮政保险公司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2023年3月处置日本邮政银行部分股权后持股比例降至61%(不含库存股)[114] - 2019年4月,日本邮政银行可接受的普通存款和定期存款最高总额从1300万日元提高到2600万日元,普通存款和定期存款各1300万日元[114] - 2023年4月起,存款保险公司有效保险费率为0.015%,赔付上限一般为每位储户本金1000万日元及应计利息,仅无息、可随时支取且主要用于支付结算的存款全额保护[126] - 持有银行20%(某些特殊情况15%)或以上表决权需获金融厅长官事先批准,持有银行控股公司或银行超5%表决权需在五个工作日内向当地财政局局长报告[124] - 金融厅可对未达最低资本充足率等要求的银行等机构采取纠正措施,包括要求制定实施改革措施、减少资产等[118] - 2016年3月引入资本分配约束制度,金融厅可要求未达最低资本缓冲率等的银行控股公司或银行提交并执行资本分配约束计划[118] - 2019年3月引入日本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法规,金融厅可要求未达要求的国内处置实体提交改进报告或发布业务改进命令[118] - 2002年12月引入快速预警系统,金融厅可在金融机构受快速纠正行动系统约束前采取预防性措施[118] - 2021年3月,金融厅和日本银行发布加强合作倡议,旨在提高效率并减轻金融机构负担[123] - 2014年3月6日起,金融机构及其控股公司受新决议制度约束,首相可确认采取相关措施避免金融市场重大混乱,费用由金融行业承担,日本政府可提供部分补贴[128] - 2014年3月金融厅宣布,银行及银行控股公司发行的巴塞尔协议III下的额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在特定情况下需减记或转为普通股[129] - 2022年11月金融稳定委员会公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仍包含公司,公司需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并定期审查更新[130] - 《强化金融机能法》多次修订,申请公共资金注入的期限延至2026年3月31日,2021年7月修订设立赠款计划支持金融机构业务整合,申请截止到2026年3月31日[131][132] - 2017年4月起实施的《银行法》修正案规定,银行控股公司原则上禁止开展管理业务以外的业务,经首相批准可开展特定业务,对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持股有相关限制[133] - 若2023年3月内阁批准的《金融商品交易法》修正案在国会通过,公司自2024年4月1日起需提交半年度证券报告而非季度报告[134] - 2009年6月《金融商品交易法》和《银行法》修正案修订防火墙规定,2021年6月和2022年6月相关内阁府令修正案放宽防火墙规定,允许在金融集团内共享非公开信息[135] - 2001年4月生效的《金融商品销售法》引入保护金融服务客户的措施,2021年11月修订后更名为《金融服务提供法》,新增“金融服务中介业务”[136] - 2014年12月起,单一客户或客户集团的信贷限额为银行控股公司或银行及其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合格资本总额的25%;2020年4月起,有国际业务的银行控股公司和银行该限额为一级资本的25%,日本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 - SIBs)为一级资本的15%[139] - 日本银行(包括银行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需将持有的股权证券总市值(不包括未实现收益)限制在一级资本的100%以内[140] - 银行持股购买公司在2009年3月12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购买了19196亿日元的股票,将于2036年3月31日前处置;日本央行在2009年2月23日至2010年4月30日期间购买了3878亿日元的股票,将于2016年4月至2026年3月31日期间处置[142] - 有国际业务的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其中普通股一级资本要求为4.5%,一级资本要求为6.0%;仅有国内业务的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最低核心资本比率为
Mizuho Financial Group(MFG) - 2023 Q4 - Annual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