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中文名称为上海睿昂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睿昂基因[27]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熊慧[27] - 公司注册地址为上海市奉贤区金海公路6055号3幢,办公地址为上海市奉贤区汇丰西路1817弄147号[27] - 公司网址为www.rightongene.com,电子信箱为zqswb@rightongene.com[27] - 董事会秘书姓名为李彦,证券事务代表姓名为范铭[28] - 董事会秘书和证券事务代表联系地址均为上海市奉贤区汇丰西路1817弄147号,电话均为021 - 33282601,传真均为021 - 37199015,电子信箱均为zqswb@rightongene.com[28] - 公司A股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股票简称睿昂基因,代码688217[30] 公司盈利及上市情况 -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4] 财务审计情况 -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为本公司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9] 利润分配情况 - 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80元(含税),以55,855,896股为基数,每股派0.18元(含税),共派发现金红利10,054,061.28元[10][13] - 2023年前三季度现金分红金额占2023年前三季度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比例为53.40%[13] - 2023年前三季度现金分红金额占公司2023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的126.77%[13] - 公司2023年度拟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和其他形式分配,剩余未分配利润滚存至下一年度[13] - 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利润分配预案于2023年11月30日实施完毕[13] - 公司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已通过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和第二届监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尚需提交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13] 产品注册情况 - 公司目前有13个第三类注册证产品处于注册申请中[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120项获国家药监局审批通过或经药品监督管理主管部门备案的医疗器械产品,其中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产品30项[9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盒产品110项,其中第三类30项,第一类80项(含43项免疫诊断抗原检测试剂产品)[9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长春技特拥有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盒产品10项,其中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3项,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产品7项[105] - 公司有2个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正在注册审批中,11个处于注册申请中[191]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13个第三类注册证产品处于注册申请中[199] 业绩影响因素 - 公司本年度因固定资产增加、人员结构调整等导致固定成本增加,后续产品注册上市后市场推广等也将产生费用,可能使短期内业绩进一步承压[8]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营业收入2.58亿元,较2022年减少39.14%,肿瘤相关核心业务收入增长17.22%,非核心检测业务收入下降较多[32][41]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3.07万元,较2022年减少80.41%,检测业务收入大幅下降,期间费用略有上升[32][41]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69.52万元,较2022年减少89.00%,非核心检测业务收入大幅下降[32][41]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509.61万元,较2022年减少38.28%,支付职工现金和税费上升[32][41] - 2023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9.46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0.95%[32] - 2023年末总资产10.44亿元,较2022年末减少3.66%[32] - 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0.14元,较2022年减少80.82%,非核心检测业务收入下降,整体利润下降[32][41] - 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7.03%,较2022年增加11.85个百分点[33] - 2023年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 1089.84万元[46] -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821.13万元,同比下降39.14%;与肿瘤相关核心业务收入24,038.00万元,同比上升17.22%;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93.07万元,同比下降80.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69.52万元,同比下降89.00%[57] - 2023年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696,326.35元,2022年为 - 184,661.53元,2021年为 - 103,201.97元[47] - 2023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4,018,584.71元,2022年为3,433,059.99元,2021年为12,207,153.49元[47] - 2023年除套期保值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相关损益 - 60,846.91元[47] - 2023年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3,072,126.92元,2022年为3,097,155.08元,2021年为3,561,645.00元[47] - 2023年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 - 2,770,187.17元,2022年为 - 22,165.27元,2021年为11,659.86元[50] - 2023年交易性金融资产期初余额90,609,307.60元,期末余额72,363,081.39元,当期变动 - 18,246,226.21元,对当期利润影响 - 3,233,386.21元[52] - 2023年研发投入6,979.9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7.03%[59] - 2023年费用化研发投入6979.93万元,上年度为6442.61万元,变化幅度8.34%[174] - 2023年研发投入合计6979.93万元,上年度为6442.61万元,变化幅度8.34%[174] - 2023年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7.03%,上年度为15.18%,上升11.85个百分点[174] - 2023年1 - 12月,公司研发费用为6979.9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27.03%[187]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白血病分子检测试剂盒收入14,275.73万元,同比上升11.88%;淋巴瘤重排试剂盒产品收入3,257.25万元,同比上升66.70%[57] - 2023年常规检测业务营业收入1,781.94万元,较上年上升82.11%;非核心检测业务营业收入567.17万元,较上年下降97.31%[58] 合作与成果情况 - 2023年3月18日,公司与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共建“基因智能大数据联合实验室”[66] - 2023年5月9日,公司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在《Front Immunol》发表论文,为DLBCL预后评估和治疗提供新思路[67] - 2023年7月5日,公司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合作在《Therapeutic Advances in Medical Oncology》发表文章,确定血浆ddPCR是检测晚期NSCLC患者MET扩增的潜在可靠方法[69] - 2023年3月6日,公司与浙江省第二医院合作文章被《Frontiers of medicine》接收,建立PCNSL预后风险评分模型(n = 68)[72] - 2023年4月10日,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论文,建立简化“LymphPlex”38基因算法确定七种基因亚型[73] - 2023年6月23日,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文章被《Front Med (Lausanne)》接收,构建适合中国AML患者的风险模型[74][76] - 2023年8月15日,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论文,为PCDLBCL,LT患者预后评估和治疗提供新思路[77] - 2023年10月9日,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在《Cancer Cell》发表论文,开展R - CHOP+X治疗研究,期待三期临床结果[77] - 2023年12月22日,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研究成果被《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接收,可辅助肺癌患者早期诊断[78][80] 公司业务能力情况 - 公司每年血液肿瘤检测数据超20万人[83] - 公司组建超50人的生信团队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AI智能数据库[83] -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软件著作权12项[85] - 已建成的自动化实验室日承接检测量可达2万例,一般检测报告可在10分钟内快速生成[85] - 公司于2023年底组建渠道部和市场战略中心,招聘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重塑销售体系[82] - 公司主要为血液病、实体瘤和传染病患者提供基因及抗原精准检测,拓展免疫诊断抗原检测试剂产品[89] - 公司控股子公司思泰得生物在武汉、上海、北京拥有第三方医学独立实验室[99] - 公司主要产品为血液病、实体瘤和传染病相关基因分子检测试剂盒,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119] - 公司所属行业为“C27医药制造业”,主要从事医疗器械行业中分子和免疫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科研、检测服务[120] - 公司已建立覆盖分子诊断领域四大技术平台及免疫诊断技术的技术体系,部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134] - 公司分子诊断试剂盒和相关科研服务覆盖综合排名前100家医院中的大部分医院[140] - 公司在分子诊断领域掌握3项前端核心技术、7项先进的分子诊断应用技术和2项富有前瞻性储备技术,在免疫诊断领域掌握1项核心技术[158] - 公司自主研发的抗原检测试剂实现“大于24色”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和血液病诊断准确度与灵敏度[163] - 公司拥有7项自主研发技术和1项合作研发技术,另有2项未来储备技术均为自主研发[167]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43个免疫诊断的抗原检测试剂取得第一类备案[16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96项软件著作权,2023年新申请和获得软件著作权均为12项[16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61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5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169] - 2023年新增申请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169] - 知识产权合计新增申请23个,获得18个,累计申请203个,获得157个[173] - 公司16个在研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39950万元,本期投入6979.93万元,累计投入32545.78万元[178][180] - 2023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99人,较上期80人增加,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9.76%,较上期15.90%提高[184] - 2023年研发人员薪酬合计1989.02万元,平均薪酬20.09万元,上期分别为1516.69万元和18.96万元[184] - 研发人员学历结构中博士3人、硕士42人、本科40人、专科及以下14人[184]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63人、30 - 40岁28人、40 - 50岁6人、50 - 60岁1人、60岁及以上1人[18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各类研发技术人员99人,研发人员总数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为19.76%[187] - BCR - ABL融合基因定量检测试剂盒预计总投资3600万元,本期投入752.47万元,累计投入3271.58万元[178] - 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基因JAK2(V617F)突变检测试剂盒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本期投入87.50万元,累计投入925.32万元[178] - 人EGFR基因T790M突变检测试剂盒预计总投资2000万元,本期投入235.80万元,累计投入1775.35万元[178] - 公司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AI智能数据库,有超万人患者数据库[188] - 公司分子诊断试剂盒和相关科研服务覆盖综合排名前100家医院中的大部分医院[200] - 公司同多家知名医院展开临床合作项目,同知名大学保持产学研合作机制[200] - 公司产品和服务覆盖国内各大知名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200] 行业市场情况 - 我国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治疗各阶段作用重要,未来有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早期筛查领域[121] - 2020年中国单癌种早筛与泛癌种早筛市场规模约332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达495亿人民币;2020年中国肿瘤伴随诊断与复发监测诊断市场规模约154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达660亿人民币[124] - 国内白血病领域每年新增病例约8.82万人,国内白血病分子检测业务容量估计约为47.09亿元,其中初发患者业务容量约为8.47亿,跟踪患者业务容量约为30.82亿,存量患者业务容量约为7.8亿[124] - 国内淋巴瘤每年新增患者数9.78万人,国内淋巴瘤分子检测业务容量估计约为22.4亿元,其中疑似筛查患者业务容量约为2.2亿,确诊患者业务容量约为3.77亿,跟踪患者业务容量约为16.43亿[127] - 肿瘤分子诊断市场未来趋势包括用于肿瘤早期筛查、伴随肿瘤治疗全病程、应用于实体瘤动态监测[154] - 分子诊断行业出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基因和疾病数据库建设,新业态为人工替代化和全流程一体化,新模式为平台设备公司与国内试剂企业合作[148][149] - 基因芯片技术出现时间晚,在分子诊断市场占比不高,已形成微阵列芯片、微流控芯片和
睿昂基因(688217) - 2023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