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核能科技(00611) - 2023 - 年度财报

2023年公司新能源项目建设成果 - 2023年公司新增并网容量达385MW,总运营电站规模达1,078MW,完成发电量11.76亿千瓦时,发电收入约5.06亿元[4] - 2023年公司完成广东阳江10MW/20MWh电源侧储能项目和云南临沧200MW/400MWh注册独立储能项目,其中临沧项目一期100MW/200MWh已列入云南集中共享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6] - 2023年公司中标西藏扎布耶40MW罐式太阳能热利用项目的安装租赁和集热器组装安装,安装租赁已调试运行,集热器组装安装完成两回路建设[6] - 2023年公司与南山控股合作,在上海、天津等地推进并完成多个分布式屋顶光伏系统项目[3] - 2023年公司建成广东阳江10MW/20MWh电源侧储能项目,完成云南临沧200MW/400MWh独立储能项目备案,其中一期100MW/200MWh项目进入云南集中共享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名录;中标西藏扎布耶40MW槽式光热项目工装租赁及集热器组装安装工程,工装租赁项目已投产,集热器组装安装工程完成2条回路建设[38] - 2023年公司新建新能源电厂项目并网容量达历史最高,新建并网发电容量385MW,运营电站总容量1078MW,完成发电量11.76亿kWh,发电收入约5.06亿元[46] - 2023年集团新增光伏项目储备984MW、储能项目建设储备200MW,开工建设777MW,新增并网385MW[142] - 2023年集团新建项目容量达1.2GW,创历史规模之最[154][156] - 2023年集团新增984MW光伏项目储备和200MW储能项目储备,开工建设777MW,新增并网385MW[166] - 2023年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收购3家公司全部股权,增加95MW电站资产[16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运维电站合计56座,总运营规模达1,078MW,全年完成发电量11.76亿千瓦时[169] - 2023年收购蚌埠尚昊、蚌埠尚信和睢宁和泰全部股权,新增电站资产95MW[175] - 截至2023年底,公司运维电站共56座,总运营容量1078MW,2023年完成发电量11.76亿度[174] 2023年公司绿电交易及相关业务进展 - 2023年公司通过镇江鑫能、广东阳江两个光伏项目额外创造绿电交易收入600余万元[4] - 2023年公司通过镇江鑫能和广东阳江两个光伏项目获得绿色电力交易额外收入超600万元,在电站延期业务取得显著进展[46] - 集团制定六项系统促进电站标准化运营,参与绿电和绿电证书交易增收约667万港元和3850港元[146] - 镇江鑫能、广东阳江两项目绿电交易增收约港币667万元,交易绿证363张,创收约港币3850元[170] 2023年公司人才与采购管理 - 2023年公司非核心人才流失率低于5%,并根据项目实施和新电站进度及时补充新能源电站业务运维、设计和工程人员[7] - 公司2023年加强采购合规管理,严格按制度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并深入研究和跟踪价格与市场[7] - 2023年公司加强采购合规管理,非核心人才流失率控制在5%以下[51] 2024年公司发展规划 - 2024年公司将继续加强项目管理,确保承接项目如期并网发电,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争取早日成为国际先进综合能源服务商[8] - 2024年公司将继续聚焦新能源市场,加强市场开发,推出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确保完成年度发展指标[50] - 2024年公司计划在云南、广东、江苏等地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收购等方式获取风光资源[50] - 2024年公司将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峰谷价差较大地区积极开展工商业储能项目[50] - 2024年公司将利用南山控股旗下物流园和工业园等屋顶资源,探索光充储一体化项目,助力股东建设“零碳园区”[50] - 2024年公司将继续聚焦新能源市场,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确保完成全年预计开发指标[51] - 2024年公司将继续加强项目管理,优化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和实施,提高项目管理水平[52] - 公司计划通过多种途径保持在重点聚焦区域的风光资源获取力度,积极开发工商业储能项目,探索光充储一体化项目[51] - 赤湾工商业储能电站项目(14.88MW/59.6MWh)预计2024年放电量2000万度[187][188] 行业市场规模与前景 - 2030年新能源未装机容量将达6,000GW,较当前增加4,000GW,风电光伏市场预计每年投资约2万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约6万亿元[16][23] - 到2025年,非化石燃料能源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20%,电能占比约30%[114][120] - 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达216.9GW,同比增长148.2%,其中集中式电站120GW,分布式电站96.3MW;投资达6700亿元;截至年底累计装机达609.5GW,同比增长55.2%[122][123] - 2023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545GW,同比增长54%,价格从2元/W降至1元/W,预计2024年N型组件价格跌破0.8元/W[130] - 2023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75.9GW,同比增长101.9%,累计装机达441.3GW,同比增长20.7%,投资达3800亿元[131] - 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31.39GW/66.87GWh,2023年新增约22.6GW/48.7GWh,较2022年底增长超260%[132] 公司类金融业务情况 - 2023年公司坚持微调准金融业务,聚焦“维持投资、降低杠杆、确保流动性和降低成本”,扩大外部业务收入,降低财务成本[48] - 2023年公司坚持做好类金融业务调整,扩大外部业务收入,加强新行业、新业态研发力度[56] - 金融租赁贷款期限通常为3至10年[60] - 核建融资租赁通常会就建议融资安排获取至少三家金融机构的意向[72] - 若交易触发上市规则下公司的披露或股东批准责任,所有融资租赁及保理业务均须通过公司董事会进一步审批[79] - 核建融资租赁资产管理部监控租赁付款收取情况,半年要求债务人提供财报,每年实地检查[82][85] - 若发生逾期还款,公司会与客户及债权人保持联系,可酌情给予不超三个月缓冲期[8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贷款及融资租赁应收款项无贷款减值和核销[8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融资租赁应收款项和应收贷款总额中,最大客户占27%(2022年:39%),前五客户占67%(2022年:73%)[88] - 公司融资分部信贷风险主要集中于中国,占融资租赁应收款项及应收贷款总额的100%(2022年:100%)[88] - 2023年集团与21家新能源领域承租人签订23份融资租赁合约,2022年为2家承租人2份合约[14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应收贷款总额为125,078,000港元,较2022年的269,027,000港元下降[149] - 2023年融资租赁合同从2个增至23个,承租人从2位增至21位,均为新能源行业[181] - 2023年融资业务外部客户收益为港币2924.5万元,同比下降约4.3%,分部利润为港币270.1万元,同比下降58.9%[178][18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应收贷款总额为125,078千港元,较2022年的269,027千港元减少143,949千港元[194][198] - 2023年1年内到期应收贷款为114,431千港元,占比92%;2022年为241,050千港元,占比89%[194] - 2023年1至2年到期应收贷款为4,083千港元,占比3%;2022年为4,534千港元,占比2%[194] - 2023年2至5年到期应收贷款为6,564千港元,占比5%;2022年为23,443千港元,占比9%[194] - 2023年公司与11位客户签署11个贷款合同,与2022年相同[196] - 2023年建筑行业应收贷款为0,较2022年的122,948千港元减少122,948千港元[198] - 2023年新能源行业应收贷款为110,348千港元,占比88%,较2022年的130,060千港元减少19,712千港元[198] - 2023年物业管理行业应收贷款为14,730千港元,占比12%,较2022年的16,019千港元减少1,289千港元[198] - 2023年公司围绕新能源领域开展融资租赁和保理等类金融业务,加大外部业务收入占比[195] - 融资租赁业务针对新能源、新基建、健康医疗等领域展开研判,保理业务重点发展基于国央企核心企业的反向保理和供应链科技金融[195] 公司环保工作情况 - 公司坚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环境、规范管理”的环保方向,推广绿色能源[90][94]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中核(南京)取得ISO14001和GB24001 - 201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90][95] - 中核(南京)制定《项目现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项目经理为现场环保第一责任人[96][99] - 报告期内,公司未违反有关废气、温室气体排放等重大法律法规[91][97]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中核(南京)获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颁发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02]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持续提升,从18.7%提升至目前的25%,年底TOPCon电池效率有望达26%,新型叠层电池未来效率可达43%[121] - 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趋势为使用更薄更大尺寸的薄膜,硅片厚度从2021年底的170um降至2023年初的150um,N型为140 - 130um;大尺寸硅片技术从M2(156.75mm)发展到182mm和210mm[124] - 太阳能电池效率从18.7%提升到25%,年底TOPCon电池有望突破26%,晶硅 - 钙钛矿叠层电池达33.9%[125] - 风机启动风速降至2.5m/s,容量增至16MW,成本从2020年4元/W降至1元/W左右[134] 2023年公司财务业绩 - 2023年公司营收约为17.33亿港元,同比下降约18.9%;归属公司拥有人溢利为1.08亿港元,同比增长约16.7%;基本每股盈利为5.81港仙,同比增加0.26港仙,约4.7%[105] - 2023年收益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8.9%至17.3329亿港元,集团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较去年同期上升约16.7%至1.07689亿港元,每股基本盈利涨幅约4.7%[151] - EPC及咨询及整体建设分部对外部客户的销售同比下降约30.4%至11.39317亿港元[152][155] - 2023年公司承接新能源EPC项目13个,合同金额约48亿港元,其中外部项目9个,合同金额约3.95亿港元[153][155] - 2023年发电业务收益同比增长约20.0%,达港币5.64728亿元,分部利润增加约29.2%,至港币3.03826亿元[172][183] 公司研发与创新 - 公司积极与罐式太阳能热利用领域领先企业合作,共同研发UT罐式太阳能集热器组装安装技术[6] - 2023年公司加大对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的研发投入,扩大科技产品应用,提升技术能力[48] - 2023年集团获3项核心业务相关专利,新开展3项技术研发项目[164] - 2023年获授权专利3项,新开展3项科技研发项目,启动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工作[173] 公司电站运营情况 - 集团电站年运营率超99.5%,高于行业基准99%,智能运维系统试用,预计降低数据采集投入30%[146] - 2023年发电设备投入率均大于99.5%,高于行业标准99%[170] - 智能运维系统投运后预计降低数据集采设备投入30%以上[170] 工商业储能行业情况 - 工商业储能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经济性显现且获终端客户认知接纳[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