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基长寿科学(00767) - 2023 - 年度财报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公司收益为64,989千港元,较2022年的89,668千港元下降约27.52%[5] - 2023年归属公司拥有人的溢利为2,313千港元,而2022年为亏损904千港元[5] - 2023年厂房及设备为1,125千港元,较2022年的1,519千港元下降约25.93%[5] - 2023年投资物业为25,295千港元,较2022年的24,411千港元增长约3.62%[5] - 2023年使用权资产为10,668千港元,较2022年的1,265千港元增长约743.32%[5] - 2023年应收贷款及利息为177,732千港元,较2022年的172,289千港元增长约3.16%[5] - 2023年应收账款为2,141千港元,较2022年的654千港元增长约227.37%[5] - 2023年流动负债为73,344千港元,较2022年的63,353千港元增长约15.77%[5] - 2023年股东权益为430,465千港元,较2022年的420,849千港元增长约2.28%[5] - 2023财年集团总收益约6498.9万港元,较2022财年的8966.8万港元下降;年度溢利约252.3万港元,2022财年为70.1万港元[34] - 2023财年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约为0.15港仙,2022财年为每股亏损0.06港仙[3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综合资产净值约为4.30465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4.20849亿港元[36]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净资产约2.50127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2.46217亿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8107.5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6006.9万港元[58] - 2023财年,五大客户(按利息收入)占总收益约23%,2022财年为16%;单一最大客户占总收益约14%,2022财年为9%[6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最大客户及五大客户(按应收贷款结余)分别占应收贷款结余总额36%及81%,与2022年数据相同[68]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约有33名雇员,2022年12月31日为30名[117] - 2023财年公司雇员福利开支(不包括董事酬金)约1260万港元,2022财年为980万港元,较2022财年增加约28.6%[11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约为1.6%(2022年12月31日:1.6%)[12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有455,441,291股已发行普通股,2023财年配发及发行额外29,730,000股股份[134] - 2023年5月2日,公司按0.49港元配售29,730,000股新股份,所得款项净额约1400万港元[13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配售所得款项净额1400万港元已按计划用于一般营运资金[139] - 2023财年集团无捐款(2022财年:无)[182]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 2023年公司严格执行“技术领先为本,合营并购开路,品牌型产融结合会员合夥人商业模式为主”的指导方针[8] - 2023年公司围绕主营业务“长寿生物制品及长寿管理”,强化完善产业链和产品链,提升工作效率和品质[10] - 2023年公司在借贷和金融咨询业务领域开展以长寿管理为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16] - 2023年集团多元化发展长寿医疗业务,提供多种医学测试和个性化长寿管理[23][24] 长寿科学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长寿生物制品领域,竞品ZJ1 VC缓释片在全球117个国家为超5000万消费者提供使用和销售,2024年销售收入争取全球居首[12][13] - 长寿管理方面,公司以会员制和会员合伙人制为核心,将国际标准化服务复制到全球26个主要城市[14][15] - 2023财年长壽科学业务收益约3132.6万港元,较2022财年的4392万港元下降;分部亏损约2401.6万港元,2022财年为溢利895.7万港元[39] - 2023财年长壽科学业务中,诊断咨询及医学检测收益约2687.9万港元,销售长壽生物制品收益约444.7万港元[39] - 2023财年长壽科学业务分部亏损主要因市场、广告及推广活动相关开支增加约1910.5万港元[40] - 2023财年因中国海关审查,长壽保健和医疗补充品收入减少至约444.7万港元,2022财年为1755万港元[42] - 2023财年诊断及医疗测试服务收益约2687.9万港元,与2022财年的2637万港元基本持平[43] - 已终止经营的中基长壽日间医疗中心2023财年医疗服务收益约244.3万港元,2022财年为零[43] 借贷及金融咨询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借贷及金融咨询业务摆脱P2P贷款过渡阶段,因房地产交易低迷住房贷款操作受限[27] - 借贷及金融咨询业务2023财年收益约3366.3万港元,2022财年为4574.8万港元;溢利约2535.4万港元,2022财年为3091.3万港元[47] - 独立追缴委员会成功从一名借款人实体追缴所得款项3000万港元,此前已减值的36笔贷款未偿还总额截至2019年12月31日约为10.76亿港元[50][51] 证券及其他投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证券及其他投资业务,2023年12月31日,集团持有的联交所上市股本证券公平值约为584.7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985.9万港元[52] 物业投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物业投资业务2023财年录得溢利约107万港元,2022财年亏损31.4万港元[53] 公司股份变动情况 - 2023年5月2日,配售代理成功配售2.973亿股本公司新股份,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由42.57112915亿股增至45.54412915亿股[59] - 2023年8月2日股份合并生效,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变为4.55441291亿股,每十股每股面值0.001港元的已发行及未发行普通股合并为一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合并股份[61]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455,441,291股,每股面值0.01港元,2022财年为425,711,291股[63] 战略伙伴业务模式相关情况 - 战略伙伴业务模式下,公司与外经贸信托、陕国投等合作,投入资金到其设立的信托,信托运作期2 - 5年或更长,预设回报率为每年12%[73] - 公司与外经贸信托、陕国投共同管理信托,会收取管理服务费及其他协助费用[7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信托单位已全部赎回,公司将获取相关贷款连应计利息(扣除外经贸信托、陕国投开支后)[75] - 公司与泛华、海尔云贷合作,需维持相当于转介客户初始贷款本金20% - 30%的“风险拨备补助基金”[78] - 公司附属公司就泛华和海尔云贷小额有抵押贷款出资10%本金,战略伙伴出资90%;就外贸信托房屋贷款出资100%本金[80] - 外贸信托及陕西国信投第一按揭贷款平均规模约为人民币0.86百万元,2023财年息率8.4% - 19.2% [82] - 泛华及海尔云贷第一及第二按揭贷款平均规模约为人民币0.2百万元,2023财年息率12% - 18% [84] - 战略伙伴业务模式下五大借款人2023年12月31日贷款本金分别为借款人A 5000千元、借款人B 4500千元、借款人C 4250千元、借款人D 4200千元、借款人E 4000千元,占其他应收款项集中比率9.312% [8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战略伙伴贷款资产未计减值前约为207,242,000港元,账面价值净值约为132,464,000港元 [86] - 战略伙伴业务模式下五大借款人2023年12月31日占全部其他应收款项总额约9.312%,抵押品贷款杠杆比率27.86% - 54.05% [86] - 通过战略伙伴模式公司累计有3597名抵押品(住房)保证贷款的个人借款人 [85] - 战略伙伴业务模式目标客户为10 - 20年住房贷款或1 - 5年、平均贷款额少于150万港元小额有抵押贷款的个人借款人[92][93] - 战略伙伴业务模式客户来源为本集团附属公司金融咨询业务经纪团队及第三方经纪公司[95][96] - 战略伙伴业务模式收益确认包括金融咨询业务贷款应计利息、客户贷款申请相关费用等[97][98] 企业及个人借款人业务模式相关情况 - 公司企业及个人借款人贷款业务主要通过全资附属公司向企业实体和富裕个人借款人贷款,多数附带抵押品 [87] - 公司企业及个人借款人业务模式下借款人均为独立第三方,非集团关连人士或高级管理层 [87] - 公司管理超14项企业及个人借款人贷款,贷款本金规模从约4790万港元到约6440万港元不等,利率6% - 18%[88][89] - 企业及个人借款人业务下五大借款人中,借款人A贷款本金及利息应收款为29.8万港元,占比36.36%;借款人B为16.3003万港元,占比19.89%;借款人C为12.8万人民币;借款人D为3.5万港元,占比4.27%;借款人E为2.45万人民币,占比3.29%[90] - 2023年12月31日,企业及个人借款人业务贷款资产未计减值前约为8.19455亿港元,账面价值净值约为1.77732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分别为8.19403亿港元和1.72289亿港元[91] - 2023年12月31日企业及个人借款人业务模式下五大借款人占全部应收贷款及利息总额约79.93%,抵押品贷款杠杆比率31.79% - 74.69%[91] - 企业及个人借款人模式贷款给企业客户的客户来源为宝欣(香港)及天行纪元(北京)财务顾问有限公司及加达环球有限公司的销售团队[95][96] - 企业及个人借款人模式收益确认包括借贷及咨询业务分部下应计利息收入和“应收贷款及利息”[97][98] 贷款管理相关情况 - 违约率定义为各财政年度结束时逾期180日的应收贷款及利息总额对应收贷款及利息总额的比率[102] - 公司采用180日作为应收贷款违约标准,而不是通常的90日[104] - 公司审批贷款申请前会考虑客户提供的证明文件,进行借款人背景信贷调查、法律及财务尽职审查[109] - 对于“企业及个人借款人模式”,连续三次或四次拖欠按揭还款,借款人将由追讨小组跟进[110] - “战略伙伴模式”下,战略伙伴执行每月贷款还款的监察,战略伙伴和公司附属公司团队每季度举行拖欠贷款还款审查会议[110][111] - 借款人申请贷款延期需提交书面申请,偿还欠付利息是批准延期的条件之一,还需调查其最新财务状况[112] - 评估逾期多时贷款偿还情况后,公司将在中国及香港采取必要收债行动[114] 公司人员及薪酬相关情况 - 公司定期检讨及厘定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及补偿待遇,参考市场薪酬水平、职责及公司表现[118] - 公司向雇员提供具竞争力薪酬待遇,基于基本薪金,根据公司业绩及雇员个人表现给予花红奖励[119] 公司股权及期权相关情况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附带认购3,868,000股公司股份权利的购股权尚未行使[122] 公司资产及负债相关情况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无向银行或金融机构质押资产,无公司担保(2022年12月31日:无)[12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无已订约但未于财报计提拨备的资本开支(2022年12月31日:无)[13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无重大或然负债(2022年12月31日:无)[131] 公司董事相关情况 - 闫立先生53岁,2020年11月加入公司任执行董事,12月任董事会主席等职,在先进医疗等领域有超8年经验[141] - 闫一帆先生33岁,2022年4月加入公司任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曾在多家公司任职[143] - 李小双先生50岁,2021年8月加入公司任执行董事,有丰富商业运营与企业管理经验[144] - 曹众女士55岁,2020年12月加入公司任执行董事,拥有香港科技大学MBA学位[146] - 何亦武博士60岁,2021年8月加入公司任非执行董事,现任香港大学首席创新官等职[150] - 吕长胜先生63岁,2022年8月加入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20年投资咨询领导经验[152] - 李思先生于2022年3月加入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在审计等方面有超30年经验[154] - 王宁先生于2022年4月加入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在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经验丰富[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