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份每股面值为0.4港元[3] - 公司股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买卖,股份代号为1141[4] - 报告年度为2023年[101][111] - 公司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及为附属公司提供贷款融资服务,通过1、2、4、6、9类牌照扩充业务[106] - 民银资本可进行第1类(证券交易)及第6类(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受规管活动[94] - 民银证券可进行第1类(证券交易)及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受规管活动[94] 公司管理层变动 - 李宝臣先生自2023年1月6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等职[4][5] - 李明先生自2023年1月6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4][5] - 丁之锁先生自2023年1月6日起辞任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4][6] - 李宝臣46岁,2023年1月6日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等职,在金融服务业有逾19年经验;李明43岁,同日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等职,在金融服务业有逾21年经验[90][91] - 吴海淦50岁,2017年9月加入公司,在投资银行及金融行业有逾20年经验[93] - 李稳獅46岁,2021年6月29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在银行业有20年工作经验[95] - 杨鲲鹏46岁,2021年6月29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200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7] - 李卓然53岁,2017年6月7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业务运营等方面有逾20年经验[98] - 吴斌51岁,2017年6月7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现任中平资本总裁及合伙人[99] - 王立华61岁,2017年6月7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00] - 陈祎42岁,2017年5月加入集团任副总经理,有18年金融行业经验[102] - 李建阳48岁,2017年7月加入集团任证券部主管,有14年香港资本市场经验[102][103] - 2023年1月6日,李宝臣获委任为执行董事等多个职位,李明获委任为执行董事等职位,丁之锁辞任执行董事等职位[138][139][140] 市场环境情况 - 2023年末恒生指数收报17,047点,全年累计下跌2,734点或13.8%,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为1,050亿港元,较2022年下跌15.9%[9] - 2023年香港股票市场新上市公司73家,较2022年减少19%,集资规模降至463亿港元,减少56%,一、二级股票市场集资总额同比下跌41%至1,507亿港元[11] - 2023年G3货币(美元、欧元及日元)债券发行(亚洲除日本地区外)总金额同比下跌20%至约1,284亿美元,高收益价格回报指数下跌约20%,投资级价格回报指数上涨约7%[11] - 2024年全球利息有望年中开始回落,下半年或利好全球经济及香港股票和新股上市投资气氛[14] - 2024年中国经济预计延续复苏,香港旅游及本地需求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金融市场下半年或开始复苏[16] - 报告年度美国联储局加息四次,并将基准利率维持在高位[23] - 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预期2024年中国政府继续采取支持性货币政策[80] 公司业务成果 - 报告年度公司完成113个债券发行项目,成功保荐1个项目在联交所主板上市,参与12个股票承销项目[13] - 报告年度集团为88家发行人完成113笔境外债券发行,承销总规模约286亿美元[21] - 报告年度金融机构、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承销规模占承销总规模的约98%,其中金融机构债券发行承销规模占承销总规模的59%[21] - 报告年度集团承销的投资级债券占承销总规模的约72%[21] - 2023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业绩表现处于同业领先地位,民银融汇大中华精选债券基金在2023年香港离岸中资大中华债券公募基金一年期、三年期业绩榜中连续三季度排名第三[61] - 民银融汇大中华精选债券基金在《投资洞见与委托》杂志2024年度专业投资大奖中获“中国离岸债券(3年)”投资表现大奖[61] - 2023年6月23日,公司发行首只货币市场基金[62] - 报告年度公司协助巨星传奇集团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完成12个股票承销项目[64]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报告年度公司实现总收入约1.557亿港元,较上一年度下降约70.0%,实现净亏损约5.723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增加约31.1%[13] - 公司总资产由2022年12月31日约108.5亿港元减少约58.0%至2023年12月31日约45.6亿港元[13] - 报告年度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亏损约57230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增加约31.1%,上一年度约为43660万港元[19] - 报告年度集团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51.04港仙,上一年度为37.96港仙[19] - 报告年度集团的收入及投资之收益或亏损净额下降约70.0%至约1557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为51990万港元[19] - 报告年度证券分类贡献的收入增加至约3390万港元,分类业绩亏损下降至约1480万港元,上一年度收入及亏损分别约2900万港元及6080万港元[21] - 报告年度固定收益直接投资分类收入总计约为13730万港元,上一年度则约为42820万港元[26] - 报告年度固定收益直接投资录得分类亏损约32060万港元,上一年度为亏损约19780万港元[26] - 报告年度其他投资及融资分类收入及投资损益净额约为 - 1709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为 - 13280万港元;分类亏损增加至约3007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为27490万港元[28] - 2023年12月31日,上市股票(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为2306.6万港元,2022年为6820.7万港元;上市股票(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为1771万港元,2022年为2786.2万港元等[29]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自营投资资产规模约35亿港元,2022年约87亿港元;债券投资约27亿港元,2022年约75亿港元[29] - 报告年度,集团投资组合产生收入总额约2678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53880万港元;债务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约938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23390万港元等[30] - 报告年度末集团应收贷款总额约为2.8674亿港元(2022年:约5.81537亿港元)[42] - 应收最大借款人的应收贷款金额约为1.77421亿港元(2022年:约1.8亿港元),占集团应收贷款总额约62%(2022年:约31%)[42] - 应收全部三名借款人的应收贷款金额约为2.8674亿港元(2022年应收五名最大借款人的应收贷款金额:约5.45786亿港元),占集团应收贷款总额100%(2022年:约94%)[42] - 就应收贷款计提的预期信贷亏损拨备金额约为2316.03万港元(2022年:约1416.49万港元)[42] - 2023年12月31日,应收两名借款人合共2.58119亿港元的贷款已逾期90天以上,余下286.21万港元的应收贷款结余未逾期[42] - 报告年度融资及放债业务减值金额约为8995.4万港元,上一年度约为8836.8万港元,减值拨备略微增加[59] - 报告年度内,资产管理分类收入约1.244亿港元,上一年度约1.661亿港元;溢利约993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1.38亿港元,收入及溢利下降[63] - 企业融资及咨询分类报告年度收入约310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2940万港元),溢利约101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840万港元)[64] - 报告年度行政开支及融资成本合共约4.033亿港元(上一年度约4.343亿港元)[66] - 2023年12月31日,面值为每股0.4港元之已发行股份股本总额为11.19361693亿股,股东应占权益总额约为12.527亿港元(2022年约15.994亿港元)[67]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约为44.458亿港元(2022年为107.391亿港元),速动资产合共约为30.621亿港元(2022年为85.363亿港元)[69] - 报告年度末集团流动比率约为1.4(2022年为1.2)[69]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债项主要包括来自民银国际之贷款及根据回购协议出售的金融资产约28.34亿港元(2022年为86.247亿港元)[70] - 集团资本负债比率约为69.3%(2022年约84.4%)[70]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拥有约72名雇员(2022年为75名),总员工成本约为628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9500万港元)[79]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给股东的储备包括约18.237亿港元的实缴盈余,与2022年持平[130] - 报告年度,集团五大客户产生的总收益占集团总收入约31.2%(上一年度约20.8%),其中最大客户产生的收入达约17.6%(上一年度约12.6%)[131] 股息分配情况 - 董事会不建议就报告年度派发末期股息(上一年度:无)[13]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向股东派发末期股息(上一年度:无)[77] - 集团报告年度亏损及状况载于年报第101至123页综合财务报表,董事会不建议派末期股息(上一年度:无)[107]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将朝轻资本型投行方向发展,以发展牌照业务为核心策略[17] - 公司对中国内地及香港经济长期增长持乐观态度,但短期香港资本市场氛围严峻,牌照类业务创收难,负债成本高,资产端收益压力大[80] - 公司将坚持“一个民生”战略,发挥国际化和牌照优势,推动跨境业务协同,发展持牌业务,完善公司治理,强化风险管理[81] - 公司将提升投行竞争力,拓展保荐项目营销渠道,开发美股业务,布局债券承销,推动客户委托资产管理业务[81] - 公司将搭建财富管理业务板块,引进专业人才,服务高净值客户海外财富管理需求[83] - 公司将提升风险合规管理能力,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信用风险,完善法律合规及反洗钱政策[84] - 公司将聚焦和培育优质客群,深化营销重点客群,为民生银行战略客户提供一站式境外投资银行服务[85] - 公司将加快研究队伍建设,与民生银行研究院共享成果、互派人员,扩充海外投行卖方研究团队[86] 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监控 - 风险管理与内部监控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审核及评价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49] - 审核委员会每季度举行一次会议,其中两次会议审核和评价集团综合财务报表及监控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50] - 管理层面,执行董事参与投资委员会会议评估和批准投资等交易,参与管理层会议审批集团信贷政策[51][53] - 执行董事监督风险管理部门工作,对业务经营全程监控,前台业务部门尽职调查,中台审查风险等,投资委员会批准交易,内部审计部独立检查[54] - 贷款交易提交投资委员会评估前,业务、风险管理及法律合规部需完成多项审查[55] - 投资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贷款核心条款合理性,执行董事审查借款人状况,批准项目才能实施[55] - 磋商及执行阶段,执行董事要求自有法律部门及外部律师审阅融资协议及相关文件[55] - 债务人违约时,公司采取保障利益措施,投资委员会开会批准行动,必要时咨询第三方顾问[56] - 集团面临信用、市场、操作、法律合规和流动性等主要风险及不明朗因素[132] - 集团法律及合规部门制定并实施合规政策,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业务交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134] - 公司董事会成立风险管理与内部监控委员会,监察整体风险管理架构,确定风险偏好和策略[87] 融资及放债业务情况 - 集团以“受豁免的人”身份从事融资及放债业务,因中国民生银行持有有效银行牌照,集团依赖此豁免开展业务[34] - 报告年度内,集团向三名借款人发放贷款,涉及非必需消费品行业[36] - 报告年度民银国际向集团收取的年利率为4%[37] - 决定是否向企业客户发放贷款时,集团对客户最近12个月最低收益及利润额等无具体要求[38] - 报告年度内,集团未向个人客户发放贷款[39] - 报告年度末贷款本金额介乎36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年利率介乎7%至16%,到期时间约为8个月[42] - 2023年1月5日集团与独立第三方借款人订立补充契据,将1.6亿港元贷款还款日期延期至2023年12月18日,该贷款已全额清还[44] 公司股份相关情况 - 公司2016年2月19日采纳股份奖励计划,有效期十年,可提前终止[114][115] - 股份奖励计划可授出的奖励股份总数最多为4,577,875,772股(经股份合并后为114,446,894股),占公司年报日期已发行股份总数约10.33%[119] - 根据股份奖励计划授出的股份面值不得超过公司采纳日期已发行股本的10%,可奖励给个别经甄选人士的股份数目最多不得超过公司采纳日期已发行股本的1%[119] - 报告年度公司于联交所共购回12,961,000股股份,总代价(未计交易成本)约为9250万港元,截至年报日期所有购回股份均已注销[126] - 董事会成立的管理委员会或受托人将在20个营业日内(或按董事会同意的较长期间)以市价购买奖励股份[117] - 股份奖励计划的运作
民银资本(01141) - 2023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