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调查
经济日报·2025-03-26 05:54

市场前景与规模 - 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市场潜力巨大[1] - 自2016年起乘用车电池需提供8年或12万公里质保,近期开始每年有大量电池质保到期[2] - 预计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量达82万吨,2028年起退役量超400万吨,行业产值超2800亿元[2] -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被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下一个增长热点[2] 回收路径与技术 - 主要回收路径包括梯次利用和拆解再生[2] - 电池容量降至初始80%以下时可梯次利用于储能系统、电动工具等场景[2] - 电池完全衰减后可通过拆解回收锂、钴、镍等高价值金属[2] - 中国在电池评估、拆解重组、材料回收等方面取得技术创新,部分技术世界前列[4] - 物理法与化学法并行的多元化技术路线为高效回收提供支撑[4] - 先进技术工艺应用可提升回收效率并促进效益增长[4] 企业布局与产业生态 - 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17.2万家,近10年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6] - 车企、电池生产商及第三方企业争相布局回收赛道以构建产业链话语权[6] - 工信部已公布5批共156家"白名单"企业作为行业硬性准入门槛[6] - 比亚迪、吉利、宁德时代等企业积极构建从生产到回收的闭环管理系统[7] - 天能控股集团拥有2930条物流干线、3000余经销商渠道和40万营销网点,年回收规模超130万吨[7] - 部分企业探索产业联盟模式,如宝马与华友循环合作实现电池材料闭环管理[8] 行业挑战与瓶颈 - 非正规回收商通过高价竞购导致合规企业盈利困难[9] - 不合规"小作坊"仍占据约五成市场份额[9] - 梯次利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非法破碎处置存在安全环保隐患[9] - 行业呈现分散状态,头部企业产能超10万吨,但多数企业产能闲置[10] - 正规企业在回收渠道和价格上不占优势,出现"吃不饱"现象[10] - 存在回收机理研究不深入、拆解自动化水平低、工艺装备落后等技术挑战[11] 政策法规与标准建设 - 国务院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强化顶层设计[1] - "白名单"制度实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行业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6] - 政策方向明确强化全链条管理、提升技术门槛、压实生产者责任[12] - 建议通过立法提高准入门槛,明确生产者责任,借鉴欧盟材料再利用率约定经验[12] - 加快制定动力电池绿色设计、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回收利用[14] - 建议建立电池碳足迹数据库和互认机制,规范碳足迹管理[15] 资源安全与循环经济 - 规范回收利用可降低锂、钴、镍等关键金属进口依赖,保障国家资源安全[2] - 对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深远意义[2] - 规范化回收是降低生态环境风险的有效途径,能削减全生命周期碳排放[3] - 大力发展回收产业对保障资源安全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16] - 建议出台梯次利用补贴政策,加大技术攻关推动产业节能降碳[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