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推动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技术研发突破与下游应用拓展 [1][3][4] 国家层面政策汇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微机电系统(MEMS)等特色工艺突破 [3] - 多项“十四五”规划政策支持打造传感器完整产业链,涵盖上游关键设备和材料,鼓励MEMS小型化及在工业、汽车、消费电子等多领域应用 [3][4] - 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要求突破视觉、听觉、力觉等高精度传感器关键技术 [5] - 2023年9月《关于全面深化长三角计量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量子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高端图像传感器等研制与应用 [5] - 2022年1月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加快量子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高端图像传感器、高速光电传感器等研制 [8] 省市层面政策重点 - 北京市政策聚焦机器人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持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突破,并加强新型传感技术研究 [16] - 上海市重点攻关高性能传感器,推动在机器人上大规模应用,并加强核心器件研制 [16] - 江苏省规划发展压力、流量、气体等先进智能传感器,突破模拟仿真、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17] - 浙江省推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并在智能终端领域加快新型传感器产品规模化生产 [17] - 山东省提出到2023年智能传感器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的发展目标,并培育千亿级产业规模 [19][24] - 河南省建立“一谷多园”协调发展机制,推动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发展 [19] - 广东省重点研发高精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并推进在智能制造、无人系统等领域的应用 [21] - 安徽省通过14条举措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打造智能传感产业集群 [18]
重磅!2023年中国及31省市智能传感器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前瞻网·2025-03-24 1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