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正当其时,该体系既涉及庞大产业发展,也体现治理观念,虽国内相关技术和政策法规有进展,但仍需完善,要强化全链条管理,激发企业主动意识,促进产业良性循环 [1][2][5] 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 - 2025年1月我国汽车产量245万辆、销量242.3万辆,产量同比增长1.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万辆、销量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29.4% [1]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占新车总销量比重达40.9%,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连续6个月超50% [1] 动力电池退役情况 - 2016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对电池执行不低于8年或12万公里质保期限,2024年开始动力电池迎来首批“脱保”,2025年后退役数量将迅速攀升 [2]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 - 2030年之前国内锂电池回收市场年均增速将达26%,回收量超100万吨,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 [2] - 国内已基本建立相对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领域应用场景和产业方向有提升 [2] 政策法规情况 - 《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今年年初审议通过 [1] -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陆续出台,2018年明确车企承担退役电池回收主体责任,2023年“建议”升级为“法律监管” [3] - 2024年年底工信部修订《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3] 存在问题 - 我国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回收利用体系构建亟待完善 [4] - 监管缺乏刚性依据,部分地区回收网点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成本高,存在非规范运营 [4] - 产业布局短期过热,新企业进入使短期规划产能提升过快,规范企业回收成本高、效率低、盈利难 [4] 国外情况 - 2023年8月欧盟推出《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对动力电池“再生金属”使用比例和生产商电池材料回收利用率做硬性规定 [5] - 德国科研团队在热熔冶金路线中钴回收率超98%,镍回收率超99%,有环保优势 [5] 治理思路 - 国常会提出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标准,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加强监督管理 [3] - 强化全链条管理,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监测流向,实现全程可追溯 [5] - 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提升回收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和浪费,激发企业主动意识,将回收纳入整车企业产品循环技术体系 [5]
“电池回收”正当时,是“生意”更是“治理”
凤凰网·2025-04-06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