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数字技术介入能为生态资源赋予“数据基因”,重构乡村发展模式,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有五点经验可供借鉴 [1] 具体经验 以智能监测优化生态资源管理,破解“供给难”问题 - 农村生态资源分布分散、监测成本高,导致供给效率低下,优质生态产品难被发现,可持续供给依赖精准资源管理与动态调控 [1] - 依托遥感卫星、无人机监测、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时采集生态系统数据,形成动态数据库,实现生态资源精准识别、分类与管理 [1] - 苏州太湖生态岛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与监测,构建生态产品数据库,打造全域84.2平方公里的三维“生态产品地图” [1] 发展智慧化生态价值评估系统,破解“核算难”问题 - 生态产品定价缺乏统一标准,市场定价体系不完善,影响市场推广 [2] -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建模等技术,整合基础数据,建立智慧化、多维度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提升价值核算精准度,构建科学的生态产品定价机制 [2] - 江苏苏州构建农产品碳标签,将生态服务转化为可交易的“绿色资产”,让低碳产品获得生态溢价 [2] 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及融资机制,破解“抵押难”问题 - 传统金融体系对生态资产认可度低,乡村生态资源难作为有效金融资产进入市场,村集体和农户难获贷款支持 [2] - 借助数字技术推进生态资产数字化确权,使其具备可交易、可抵押的金融属性 [2] - 探索“生态贷”等创新金融工具,开发“生态信用贷”“碳汇质押贷”等绿色金融产品,为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 搭建数字化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破解“交易难”问题 - 生态产品交易渠道窄、市场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制约生态资源市场流通 [3] - 依托数字治理手段,搭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交易平台,提高生态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3] - 确保市场交易信息的安全性和透明度,降低交易风险,提升市场信任度 [3] - 福建省南平市创新“森林生态银行”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生态资源集中管理和市场交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运营,激活市场活力 [3] 以数字营销拓宽价值实现渠道,破解“变现难”问题 - 市场渠道与品牌溢价是推动绿水青山收益转化为乡村发展持久动力的重要方式 [3] - 借助新兴营销方式,助推乡村生态产品品牌化,提升市场影响力 [3] - 打造“生态IP + 文旅”融合模式,结合区块链技术为特色农产品赋予“数字身份证”,增强品牌溢价和竞争力 [3] - 浙江省安吉县依托“生态大脑”系统,展示竹林碳汇、水质数据,吸引游客参与碳中和旅行,带动民宿与农产品销售双增长 [3]
借数字化东风,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中国环境报·2025-04-08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