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发进展 - 中国抗体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新药SM17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1b期概念验证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患者中超过90%达到NRS-4应答,超过70%达到EASI 75应答,超过40%达到IGA 0/1应答,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 - SM17作为全球首创靶向IL-25受体的单抗药物,通过抑制IL-25结合ILC2及Th2上的受体,有效减少炎症反应并促进皮肤修复,临床前研究显示其效果与JAK1抑制剂相当[2] - 在美国1期临床研究中SM17展示出良好安全性,优于JAK1抑制剂,中国1a期桥接临床试验已完成,1b期纳入32例患者并完成最后一例受试者访视[3] 临床数据表现 - SM17在16周治疗期内耐受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最常见副作用鼻咽炎和尿路感染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近(差异不超过5%)[4] - 高剂量组91.7%患者达到NRS-4应答(安慰剂组0%),大幅超越IL-4受体抑制剂(35.9%-40.8%)和JAK抑制剂(42%-64%),75%患者实现EASI75应答,优于IL-4抑制剂(44.2%-52.5%)[5] - SM17在皮损改善指标(EASI50、EASI90、BSA和SCORAD)及患者生活品质评价量表(DLQI)上均展示良好治疗前景,低剂量组也呈现剂量反应趋势[5] 市场潜力与竞争格局 - 全球AD患者数至少2.3亿人,中国超过7000万人(中重度占28%),2023年全球AD药物市场规模136.2亿美元,预计2034年达314.4亿美元[7][8] - 现有疗法如度普利尤单抗(2024年销售额140亿美元)存在起效慢、止痒效果不足等局限,JAK抑制剂乌帕替尼有安全性问题,SM17有望填补市场空白[10] - 全球AD临床靶点分布较均衡,中国以Fast-Follow为主(3期及以上占比14% vs 全球23%),TOP3靶点(IL-4Rα、JAK1、PDE4)占比达46%[10] 商业化策略与拓展潜力 - SM17可能通过对外授权(License-out)实现商业化,参考安进对抗OX40抗体Rocatinlimab的12.5亿美元交易案例[11] - 除AD外,SM17对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等免疫疾病具有拓展潜力,其上游靶点阻断策略在源头上具备差异化优势[12] - SM17的快速起效特性及早期安全性数据使其成为国际药企潜在争夺标的,中国抗体可通过授权合作提前锁定收益并分摊研发成本[12][13]
SM17概念验证临床数据超预期,中国抗体-B(03681)AD赛道全球化成长潜力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