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迅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产业链涵盖上中下游,虽尚处关键技术攻关阶段未商业化,但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推动下,正迎来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8][27][30] 行业概况 定义 - 聚变反应是两轻核结合成一重核和一极轻核或粒子的核反应,质量损耗转化为能量释放,人类应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有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 [1] - 磁约束聚变利用强磁场约束带电粒子,通过多种加热方式使等离子体达聚变条件,装置类型有磁镜、仿星器和托卡马克 [1] - 惯性约束聚变利用多束高能量脉冲激光照射球状核燃料,使其内爆达高温高压引发聚变,可分为激光式和Z箍缩核聚变 [2] 产业链剖析 - 上游为各类原材料,包括超导磁体材料、稀有金属、特种钢材、燃料等;中游为各类设备及反应堆工程建设;下游为核电站运营,用于科研及发电 [4] - 中游设备制造领域,西部超导、安泰科技等企业提供关键器件;工程建设上,中国核工业集团是主要主体;下游目前主要用于试验科研,在建装置有CFETR、BEST等 [5] - 上游企业中,久立新材等提供超导磁体材料,章源钨业等提供包层材料,上海众巍化学科技可制备氘,东方钽业生产重要靶材,白银有色金属加工材料用于超导电缆 [6] 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经历基础研究与技术突破、快速发展与工程化、商业化探索与应用拓展阶段,取得显著进展 [8] 行业政策方向 - 中国通过系列政策支持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和应用,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鼓励国际合作,《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未来能源领域 [11] - 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聚变装置分级分类监管要求(征求意见稿)》,规范聚变装置建设和运营 [11] 行业发展现状 可控核聚变装置设施及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 我国自80年代在国家核能“三步走”指引下推进托卡马克研究,建成多个装置,自主制定磁约束聚变能源发展路线图,计划2050年前后建成商业聚变示范电站 [13][14] - 截至2025年3月,国内有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等多个在运行装置,还有准环对称仿星器等尚在研制或建设的装置和工程 [14][16] 可控核聚变领域招投标规模整体增长 2020 - 2022年国内可控核聚变招投标规模在7 - 10亿元间波动,2023年下滑至3.43亿元,2024年大幅涨至29.28亿元,2025年截至3月15日累计中标金额8096.83万元 [17][18] 核聚变反应堆建设经费涵盖建造费用、运行费用和退役费用,采购费用中磁体与低温系统占比最大 ITER项目建造费用占比约42%,运行费用占比44%,退役费用占比10%,磁体与低温系统采购成本占比最大 [20] 行业竞争格局 区域竞争 截至2025年3月25日,中国可控核聚变相关企业及研究院所共170家,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其次是广东省、北京市等科研资源丰富、配套产业完备地区 [23] 企业竞争 行业技术门槛高,参与企业少,科研主体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中国核建、中国核电是龙头企业,西部超导等企业也参与关键器件布局,部分民营企业参与关键设计和技术研发 [24]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 国家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地方政府布局聚变产业园;技术突破是核心动力,EAST创造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纪录 [27] - 产业市场增长显著,在传统能源压力和“双碳”战略背景下受重视,机构密集招标推动研发和投资,资本市场热情反映乐观态度 [30]
预见2025:《2025年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2025-04-08 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