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棠亭纹样和技术为全国建筑孤例
苏州日报·2025-04-12 08:14

"这座海棠亭不仅是香山帮名人的传世之作,它的纹样和技术,在苏州乃至全国建筑中也都是孤 例。它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都值得研究与保护。"昨天(4月11日), 站在景德路环秀山庄东侧围墙外,面对新发现的海棠亭,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楚超 超连连赞叹。据悉,这处海棠亭是姑苏区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新发现的一处不可移动文 物。 楚超超是姑苏区"四普"工作的参与专家,主要承担在普查中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鉴定、年代辨识 等工作。据她介绍,海棠亭建造于康熙年间,历史渊源颇为深厚,与香山帮和潘宅紧密相连。在民国 《香山小志》中记载,海棠亭是香山帮著名工匠徐正明的作品。徐正明善于发明创造,在民国《吴县 志》和《香山小志》中均有记载。在建造中,椽子等构造与节点都采用榫卯技艺。在清代末期,海棠亭 所在的西百花巷4号宅院被清代状元潘世恩第四子潘曾玮购得,并建成著名的䍩闲草堂。从同济大学建 筑工程系1958年出版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中记录的平面图来看,海棠亭便位于此宅园内。后来潘 家衰败,宅子几经转手。20世纪50年代,西百花巷4号成为剧装戏具厂,原建筑逐步拆除改建。20世纪 7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