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跳出试卷,在解国家需求之题中找到“意义坐标”
中国青年报·2025-04-13 11:50

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 -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红信讲习团"走进中小学宣讲科学家精神,覆盖10余所学校,通过钱学森、竺可桢等6位浙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青少年科技报国志向 [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邱雷教授以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案例教学,强调科研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破解学生"内卷""躺平"情绪 [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原创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沉浸式教学,还原科学家奉献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攻坚中的个人抉择 [6][9] 跨学科科技教育创新 - 北京理工大学尹西明开设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涵盖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吸引跨专业学生选修,促成会计学学生转向哈佛生物伦理专业 [1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强国逐梦·大师引航"课程,邀请C919总设计师、北斗三号总师授课,形成"大师-大课"模式,强化三航特色教育 [1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织千名本硕博学生深入军工单位实践,匹配行业需求与个人能力,推动职业规划与国家"卡脖子"技术清单结合 [13] 科技成就与民族认同 - 国产大飞机C919、天宫空间站等科技成果成为激发青年民族自豪感的"情感开关",直观体现科技实力与个人尊严的关联 [13] - 北京理工大学通过解析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无人机弯道超车等案例,将复杂科技知识通俗化,培养学生跨界领导力 [12] - 昌河飞机工业实践揭示直升机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现状,促使南航学生重新定位学习方向,关注航空领域未攻克难题 [14] 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 - 尹西明提出"π字型人才"概念,要求科学家兼具核心技术能力与跨行业视野,推动AI时代技术创新与国家需求深度融合 [14] - 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屠呦呦实验手稿、苏步青树枝演算等实物教学,将"190次失败不放弃"的科研韧劲转化为可感知体验 [9]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旋翼人生》话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立体展现王适存航空报国历程,强化科学家精神艺术表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