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痛风为何没有像糖尿病一样诞生爆款药?
虎嗅·2025-04-14 09:03

疾病机制与患者规模 - 痛风病理核心在于嘌呤代谢网络失衡 当血尿酸浓度持续超过6.8mg/dL时 尿酸盐结晶会引发无菌性炎症[6] - 全球高尿酸及痛风患者达9.3亿人 中国高尿酸人群1.77亿 痛风患者1466万 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6] - 约20%-30%痛风患者伴有肾脏病变 心梗风险高23% 脑梗风险高19% 患病超5年者30%出现关节变形[8] 治疗药物现状与缺陷 - 现有痛风药物分为四类:急性期抗炎止痛药(秋水仙碱等)、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促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隆/雷西纳德等)、尿酸酶类药物(Krystexxa等)[11][12][14] - 别嘌醇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生率达0.4% 致死率20%-30% 非布司他存在心血管死亡风险 均被FDA添加黑框警告[11][12] - 苯溴马隆因肝毒性在欧盟撤市 雷西纳德因急性肾衰竭问题于2019年退市 尿酸酶类药物存在免疫原性副作用[12][14] 市场规模与研发困境 - 2024年全球痛风药物市场规模仅33亿美元 远低于糖尿病药物近千亿美元规模[18] - 美国仅约三分之一痛风患者接受降尿酸治疗 超50%患者在血尿酸达标后6个月内自行停药[15][16] - 药企优先研发减肥药(覆盖糖尿病/心血管/痛风三大市场)而非单一痛风药物 导致研发资源分配不足[17][19] 行业研发动态 - 国内药企恒瑞医药SHR4640、璎黎药业YL-90148、一品红AR882、三生国健SSGJ-613等产品处于III期临床或申报上市阶段[19] - 痛风药物需同时干预嘌呤代谢/尿酸生成排泄/炎症反应等多重通路 研发复杂度高[7] - 现有药物难以平衡尿酸调控与氧化还原平衡 易引发严重副作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