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国九条”一周年观察①丨“进退有序” 市场主体更新提质
搜狐财经·2025-04-16 21:49

文章核心观点 - 新“国九条”发布一年来,资本市场聚焦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市场主体更新提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逐步健全,稳定与高质量发展态势显现;未来资本市场改革需在“进、退、整、合”中构建健康市场生态,以市场韧性护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1][2] 严把上市关 门槛提升与结构优化并行 - 新“国九条”全面压实主体责任,完善发行上市制度,IPO审核质效双升;2024年4月12日至2025年4月12日,累计380家企业IPO撤否,反映审核倒逼企业“挤水分”和市场定价约束增强两大信号 [3] - 上市门槛提升将不合格企业挡在门外,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市场和投资者利益,促使企业审慎对待上市,提前做好规范与信息披露工作 [3] - 新“国九条”发布一年以来,A股新增上市公司98家,其中科创属性较强的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75家,占比约76%;2024年新增科创企业IPO募资中,70%投向研发和产能升级,机构资金向战略新兴行业倾斜,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IPO估值溢价超传统行业30%以上 [4] - 未来A股上市公司中,科创企业将成上市主力,结构向新兴产业倾斜,传统产业占比下降;建议政策在融资端增强制度包容性,完善科技企业相关体系,投资端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4] - 要实现A股上市公司结构优化、创新力提升,不仅要让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还要让存量公司聚焦主业,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 [5][6] - 截至2025年4月12日,A股上市公司合计5418家,总市值96.98万亿元,约为2024年中国GDP的135万亿元的72%;未来A股政策重点需从“扩容”转向“调结构”,强化并购重组整合、存量公司提质,推动证券化率向国际均值靠拢 [6] 监管“长牙带刺” 筑牢市场防线 - 新“国九条”与50多项制度规则形成“1+N”政策体系,健全全链条、各环节监管制度机制,提升监管效能 [7] - 2024年以来,首发上市新申报企业现场检查、现场督导覆盖面从原先10%左右大幅提高到不低于1/3;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153亿元,金额超过2023年两倍;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 [7] - 新“国九条”对市场全链条严格监管,事前“长牙带刺”,2024年现场检查覆盖率提至30%,现场检查终止率超50%;事中“精准拆弹”,2024年操纵市场案平均查处周期缩短至45天;事后“立体追责”,实现民事赔偿、刑事追责与行政惩戒联动,违法成本陡增 [8] - 有关部门打出“组合拳”防风险、稳信心,强监管下,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持续提升;2024年走访1622家上市公司,披露并购重组交易2131单,上市公司实施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8] -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资本市场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平稳有序发展的资本市场能给投资者明确、稳定预期,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9] 应退尽退 市场化出清加速推进 - 新“国九条”要求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新一轮退市改革优化完善四类强制退市指标,突出对财务造假、内控失效等乱象的打击;A股市场探索“强制退市保底线、主动退市优结构”的复合型退出路径 [10] - 新“国九条”实施一年来,A股退市公司达54家,其中面值退市34家,占比63%;面值退市成主流,显示市场“用脚投票”机制激活;财务类退市标准细化,避免“保壳”操纵 [10] - 未来资本市场需进一步提升退市率,实现强制退市与主动退市双轮驱动,退市渠道多元化 [10] - 退市更强调市场行为,是市场化“劣汰”机制的表现;公司退市要考虑投资者利益保护,让退市符合投资者利益 [10][11] - 退市改革要平衡“出清”与“保护”,建立动态平衡框架;出清端实现退市标准刚性化,辅以“软着陆”机制;保护端明确完善先行赔付、集体诉讼,加强退市整理期风险提示和中小投资者保护;最终实现“退得下、退得稳” [11] - 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申报质量提升-持续监管强化-劣质公司出清”的良性循环,正加速向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方向迈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