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况 - 大模型定义为包含超大规模参数(通常在十亿个以上)的神经网络模型,基于人工神经元和连接构成,通过调整权重学习和适应输入数据模式 [1] - 大模型特征包括庞大参数规模(超十亿)、处理复杂数据集能力强、同时学习多种NLP任务、依赖高端硬件配置(数百至数千GPU)和海量数据训练 [2] 产业链剖析 - 产业链分为基础层(硬件如英特尔/英伟达、基础软件如华为/腾讯)、模型层(OpenAI/阿里/华为等)、应用层(用友/京东/科大讯飞等) [3] - 应用层覆盖生产制造、生活消费、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行业大模型 [3] 行业发展历程 - 初期探索阶段(2000年代初-2010年代初):聚焦基础AI理论和小规模应用 [4] -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代初-2020年初):阿里/百度/腾讯/华为等大力投资AI技术 [4] - 成熟与应用阶段(2020年至今):NLP和计算机视觉达国际水平,广泛应用于商业/医疗/法律等领域 [4] 商业化进程 - 百度文心一言应用于智能办公/旅行/电商/政务/金融,推理成本降至十分之一,算力利用率提升1倍,近10万企业用户 [7] - 科大讯飞讯飞星火推出130亿参数模型,效果损失仅3%以内,安卓端下载量超9600万次,硬件产品销量攀升 [6][7] - 阿里通义千问2.5性能赶超GPT-4 Turbo,提供开源1100亿参数模型 [7] 投融资情况 - 2023年大模型行业投融资31起,金额54.84亿元;2024年截至8月19日投融资40起,金额147.56亿元 [9] - 融资轮次集中在早期A+轮及以前 [11] 应用领域 - 金融/政府/影视游戏/教育领域渗透率超50%,电信/电商/建筑领域成熟度较高 [12] 市场规模 - 2023年语言大模型市场规模增长率超100%,2024年预计超200亿元 [13] - 国内已推出305个大模型,其中10亿参数以上达254家 [13] - 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超2200亿元,年复合增速40%以上 [19] 竞争格局 - 四大派系: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腾讯/华为)、AI公司(澜舟/昆仑万维/商汤)、学术机构(清华/北大/中科院)、行业专家团队 [15] - 百度AI大模型专利申请量808件,领先腾讯230件 [18] 技术趋势 - 预测大模型、决策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大模型或成下一风口 [20]
预见 2025:《2025 年中国大模型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