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短剧编剧自白:批量制造狗血时,我们也觉得自己疯了
虎嗅·2025-04-20 09:15

短剧行业特征 - 短剧采用竖屏形式 单集时长1分钟 总集数80-100集 通过前10集免费+剧情钩子诱导付费[2] - 内容分男频女频赛道 女频甜宠剧占据主流 题材类似古早网文 强调强冲突/快节奏/擦边开局[3][13][14] - 下沉市场为核心受众 30-60岁"三保"人员(保安/保洁/保姆)构成付费主力 冲动消费特征明显[65][67] 内容生产机制 - 剧本开发周期极短 爆款题材生命周期约2周 新规可能导致某类型剧集体下架[61][63] - 创作遵循"微创新"原则 在已验证的爆款套路中调整 纯原创剧本风险较高[81] - 编剧需高频产出 平均13天需完成80集剧本 修改次数可达28版[71][80] 商业模式 - 单部短剧成本低于100万元 8天充值破亿案例存在(《无双》) 回收周期远快于传统影视[63][67] - 平台方主导产业链 通过小程序(九州/点众/麦芽等)分发 采取买断制与编剧结算[86][88] - 存在灰色操作空间 部分公司冒险复制下架爆款题材 追求短期变现[63] 行业竞争格局 - 郑州形成产业聚集 微短剧制作公司数量全国前三 被称为"短剧之都"[55] - 传统影视公司加速入场 导致内容内卷加剧 成稿时间持续压缩[88] - 编剧话语权薄弱 需按平台方/影视公司要求反复修改 署名权常被剥夺[77][87] 从业者生态 - 转行编剧占比较高 来自网文/广告/传统影视等行业 需适应快节奏创作[64] - 新人编剧无保底收入 签约前修改不获报酬 行业默认"过稿才付费"[43][47] - 公司用工不规范现象普遍 存在延迟签合同/不缴社保等操作[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