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首届机器人半马| 天工Ultra夺冠,宇树G1“不情不愿”,为什么?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亮点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以碾压姿态夺冠,成为赛事焦点 [1] - 宇树科技G1机器人表现不佳,出现"躺平"和跑S形等异常行为,但具备独立双手撑地起身的亮眼能力 [1][3] - 松延动力N2包揽第二名和第三名,比赛中出现"分头行动"现象 [1] - 参赛机器人普遍存在跌倒后无法独立起身的问题,仅宇树科技G1例外 [3] - 多数参赛机器人身形矮小,最小仅75cm、10公斤,被戏称为"儿童组选手" [8][10] 天工Ultra夺冠原因分析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占据主场优势,依托亦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完整产业链 [2] - 创新中心由小米机器人、优必选、京城机电等实力企业联合创办,资本和研发实力雄厚 [2] - 小米汽车SU7作为官方计时车参与赛事,小米和优必选集中资源优化天工Ultra性能 [2] 行业对赛事的技术反思 - 半马比赛排名不能完全反映机器人智能化水平,需结合场景适配性评估 [3][5] - 华为、美的等制造业巨头在具身智能领域实际进展领先,但未参赛因其聚焦工业场景 [5][6] - 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制造等产业场景的应用价值远高于表演性功能 [5][6] - 国内供应链和场景优势应优先用于开发非人形机器人(如履带/四足形态) [7][6] 人形机器人研发挑战 - 机身高度每增加10cm,对协调性、平衡性、功耗的要求呈倍数增长 [10] - 小型机器人(75cm级)已能满足当前技术验证需求,大型化研发投入产出比低 [10] - 宇树科技展示的跳舞等动作需特定场景调试,比赛中的"穿鞋减震"属临时改造 [8] 中外技术路径差异 - 马斯克等人形机器人路线被解读为工业化场景不足的无奈选择 [8] - 国内企业若投入足够资源,可在机械腿关键部件上实现灵敏度超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