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全球首个相关类型赛事,20多台机器人与上万名人类选手同跑,展示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进步 [1] - 比赛全长21.0975公里,路面存在不同坡度,需经过6个左转弯和8个右转弯 [3] - 冠军"天工Ultra"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完赛,平均跑速每小时7-8公里,更换3次电池 [3] - 亚军"小顽童"机器人用时约3.5小时,平均跑速每小时8.5公里,更换5块电池 [4] - 主办方每隔5公里设置机器人补给站,允许更换电池甚至更换机器人 [3] 参赛机器人表现 - 机器人表现参差不齐,部分步伐稳健,有些出发时就失控、偏离跑道 [8] - 机器人摔倒常见,反映出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主要因动态平衡模型不够精准、地面环境突变、控制系统存在延迟等 [8] - 部分机器人选择快走而非奔跑,以兼顾速度和稳定性 [6] - 从奔跑自主程度看,分为能自动识别领跑人速度和路线的机器人,以及需要工程师控制或牵引的机器人 [7] 技术挑战与突破 - 人形机器人发展仍处于"婴儿期",最基本的走路和奔跑面临诸多软硬件挑战 [7] - 赛事综合考验了步态稳定性与动态平衡控制能力、能耗管理与续航水平、地面感知与自适应调整能力等 [7] - 能源效率与续航能力是最大瓶颈,中途可能需要多次充电或更换电池 [9] - 运动速度和效率普遍偏低,远不及人类 [9] - 动态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仍面临巨大挑战 [9] - 长时间运行对结构强度、关节驱动器耐久性等提出极高要求 [9] 赛事意义与行业影响 - 赛事让公众更直观了解人形机器人真实能力和发展现状 [11] - 为建立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基本评估标准迈出第一步 [11] - 推动行业标准化与系统性优化,暴露技术短板并提供优化方向 [10] - 为国内研发团队提供同场竞技、交流互鉴的平台 [11] - 赛事数据积累和经验总结将为后续行业标准制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实践依据 [11] 应用前景 - 人形机器人完成半程马拉松标志着其接近实用化前沿水平 [12] - 可用于工厂或园区内的长距离巡检、灾后搜救与搬运任务等 [12] - 在生产制造领域可执行物料搬运、设备巡检、装配协作等任务 [13] - 在公共服务与特种作业领域适合抢险救灾、安防巡逻、电力巡检等 [13] - 在日常生活服务领域可应用于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 [13] -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实体世界交互的终极形态之一,代表重要的战略机遇和未来产业方向 [13]
机器人跑半马,展示哪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