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系统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跃上“生产线”
科技日报·2025-04-21 09:19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 学校通过减增放系统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减指减少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费收取比例 增指增加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放指将转化自主权放至科研团队[2] - 2024年学校产学研合作合同额达26.5亿元 连续两年增幅超过50% 成果转化金额增幅高达79%[1]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资产单列管理为成果转化松绑赋能 修订完善科技奖励 转化收入分配 成果作价入股等一揽子政策[1] 制氢技术产业化突破 - 张跃院士团队实现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关键性能指标突破 完成从实验室基础研发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全链条技术攻关[1] - 催化电极组件是绿氢装备碱性电解槽功能核心 团队研发低成本 高活性 长寿命催化电极材料[3] - 技术通过公开挂牌交易作价1200万元转化 新公司于2024年12月在广东注册 科技成果所占股权80%由科研团队持有[3] 概念验证体系建设 - 学校成立概念验证中心 实施首批概念验证项目 围绕新材料 智能制造等规划布局八大概念验证分平台[5] - 拥有189个概念验证合作伙伴和包含110项的概念验证项目库 出台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合作伙伴管理办法[5] - 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尖端技术 正通过概念验证中心与企业合作验证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性能[6] 科技成果转化规模与模式 - 通过作价投资等途径培育24家科技型企业 总估值达到30亿元 覆盖新材料 智能制造 钢铁冶金等领域[4] - 形成以概念验证平台为主体 企业合作伙伴为辅助的创新体系 平台验证共性需求项目 企业验证专用性强的项目[6] - 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等头部企业合作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