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金融提质激发内需新动能
经济日报·2025-04-22 06:04

文章核心观点 消费金融是连接消费需求与金融服务的桥梁,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循环意义重大,虽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良好,但仍面临挑战,未来需从多方面推动其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1][2][4] 行业现状 积极方面 - 监管框架持续完善,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形成“持牌经营、合规发展”格局,行业集中度与规范性显著提升 [1] - 市场规模稳步扩容,2024年住户消费贷款规模达58.69万亿元,覆盖超3亿用户,成为拉动内需重要力量 [1] - 产品服务创新迭出,商业银行“秒级放款”、创新型消费金融机构通过场景分期拓宽消费边界,满足全场景需求,成为消费升级“助推器” [1] 挑战方面 - 市场生态: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创新类机构数量增长趋缓,区域布局失衡,县域及农村市场服务覆盖率不足40% [2] - 经营质效:利率下行周期中,机构盈利空间收窄与不良率攀升,部分中小机构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数字化风控能力不足与场景拓展同质化并存 [2] - 发展支撑:融资渠道单一,资产证券化、金融债券等市场化融资工具使用不足,资金成本高企制约业务可持续性 [2] - 权益保护:消费者投诉渠道不畅、信息披露不充分,个别机构违规催收、利率模糊等行为损害市场信任,非法放贷、非法集资等乱象需加强治理 [2] 发展建议 优化市场生态 - 建立差异化准入机制,适当降低创新型消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确保合规经营 [3] - 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对偏远地区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支持中小公司深耕下沉市场,拓展服务覆盖面 [3] 强化科技赋能 - 加快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精准风控模型,完善个人征信体系,降低不良率并扩大服务覆盖面 [3] - 引导机构合理设定产品利率,提升利率透明度,保障机构合理盈利空间 [3] 拓展融资渠道 - 放宽金融债券发行条件,鼓励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等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资金成本 [3] - 推动公司与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增强流动性支持,缓解资本压力 [3] 健全权益保护机制 - 简化产品条款,增加信息披露,增强消费者知情权 [4] - 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畅通投诉渠道,提高处理效率 [4] - 加强市场监管,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构建健康消费金融生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