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相关国家打出碳关税“贸易保护气候牌”,对我国“双碳”目标、双循环格局和产业链信息安全带来挑战,我国钢铁产业受欧盟碳关税影响最大,需分省施策提升减缓和适应能力,赋能钢铁产业安全绿色发展 [1] 碳关税影响下各省份钢铁产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东部沿海省份钢铁出口贸易对欧盟市场依存度高 - 2021年我国钢铁出口贸易额超8000亿元,对总产值贡献度8.3%,欧盟市场占比8.4%,受欧盟碳关税影响范围约0.7%,贸易额近700亿元,碳关税总成本约62亿元且省份差异显著 [2] - 江苏、浙江和山东是钢铁出口大省,出口额均超千亿元,占我国钢铁出口贸易半壁江山 [2] - 浙江对欧盟出口钢铁最多,2021年出口贸易贡献总产值47.8%,欧盟市场占比12.1%,出口额约150亿元,占中欧总额22.1%,碳关税成本约7.1亿元 [2] - 江苏2021年对欧盟出口额约126亿元,占中欧总额18.6%,碳关税成本约13.8亿元,占总成本22.1% [3] - 山东对欧盟出口额超50亿元,碳关税成本约7.1亿元,占总成本超十分之一 [3] - 东部沿海省份钢铁产业碳关税成本较高,中西部内陆省份较低 [4] 中西部省份钢铁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高 - 我国吨钢平均碳排放量约2.0吨,钢铁产业平均碳排放强度约0.17千克碳/元,欧盟碳关税使中欧单位钢铁出口贸易成本增加10.2% [5] - 各省钢铁产业碳排放强度差异巨大,最高相差约5倍,新疆、吉林等省份碳排放强度最高可达0.35千克碳/元,北京、浙江等省市较低 [5] - 新疆、吉林等北部和中西部省份单位成本增加比例超15%,最高可达30%,浙江、广东等省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5.2% - 9.6%区间 [5] - 碳关税将给出口欧盟为主的钢铁企业带来利润损失,损害产品竞争力,影响贸易和经济增长 [5][6] 绿色创新能力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 - 我国绿色创新能力居G20国家集团中上游,2021年全国绿色专利申请超33万项、获得超28万项 [7] - 排名前五的江苏、广东等省份绿色专利获得数量占全国总数53.4%,后五名的西藏、青海等省份占比仅1.7% [7] “碳足迹”“碳标签”“碳认证”等话语体系、方法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不足 - 国外数据库中我国钢铁碳排放数据偏旧偏高,导致我国钢铁产品碳排放强度被高估 [8] - 我国统一数据方法、体系和平台规划建设滞后,5部委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需整合科研成果提升支撑能力 [8] 碳关税挑战下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安全绿色发展的相关建议 高碳排放强度省份对标“净零钢铁产业技术清单及路线图”,持续推动低碳零碳试点 - 建立分级评价方法评估低碳零碳技术适用性,发布“净零钢铁产业技术清单及路线图” [9] - 通过产能置换等方式促进绿色专利转移和产能重新部署,在中西部省份试点零碳炼钢 [9] 优先推动建立高贸易暴露风险钢铁产品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 钢铁被列入《产品碳足迹标志认证试点名单》,预计2025年底前各省建立高贸易暴露风险钢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10] - 利用新技术强化碳足迹监测等技术创新,降低核算成本,提升精准度 [10] 高出口依存度省份依托新型工业化推进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加快构建我国钢铁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浙江、上海等对欧盟市场依存度高的省份,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激发国内钢铁需求 [10] - 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开拓海外钢铁市场,降低对欧盟市场依存度 [10]
面对欧盟碳关税,我国各省份钢铁产业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应对?
中国环境报·2025-04-22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