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绿色金融合作待深化
金融时报·2025-04-22 09:40

气候变化的严峻现状 - 2024年可能是第一个比前工业时代高出1.5℃的日历年,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55±0.13℃,是175年来最暖的一年 [1] - 过去100年里,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约1.1℃ [2] -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龙卷风、暴雨洪涝、山火)的频率和强度大幅增加,对生命财产和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 [2] 极端天气对经济与产业的冲击 - 极端天气事件严重冲击农业生产,洪涝和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2] - 基础设施遭受重创,洪水冲毁桥梁道路,狂风损毁房屋电线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 清洁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成本下降,削弱了煤电和传统燃油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3] 金融业面临的气候相关风险 - 气候变化引发的“绿天鹅”事件带来物理风险,自然灾害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受损、公共基础设施和住宅遭受损失,引发资产核销或减值 [3] - 转型风险增加金融不稳定因素,例如国际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将影响参与国际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3] - 金融机构若棕色资产占比较高,在低碳转型趋势下可能对应较高风险,需要计提更高的损失准备 [4] 绿色金融的发展与挑战 - 截至2024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 [5] - 2025年一季度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再创新高 [6] - 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在2023年突破1万亿美元,但面临地域错配(发展中国家占比较低)、期限错配(项目回报周期长与资管季度业绩压力)和风险错配(主权评级制约)三重矛盾 [6] 全球气候融资的进展与困境 - 发达国家在2022年提供了约116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履行了2009年承诺的到2020年前每年1000亿美元的目标 [7] - 新的集体量化目标(NCQG)的细节仍在讨论中,传统融资手段难以满足需求,需创新气候融资方式和更多参与者 [7] - 损失与损害基金在2023年COP28达成共识,但基金的运作和资金分配等细节仍需进一步确定 [7] 全球绿色金融合作格局的重构 - 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并撤销相关行政令,关闭气候变化办公室,终止绿色新政,政策不确定性激增 [8] - 美国的行动可能影响其向国际气候资金机制(如绿色气候基金)的投入,并阻碍全球绿色技术的交流与共享 [8] - 全球绿色金融合作可能从以多边机制为主导转向更多依赖区域合作、地方政府合作及民间合作三个层面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