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环境转变 -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136号文”,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标志着行业从政策驱动发展模式根本改变 [2] - 政策对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采取不同电价机制:2024年6月1日前并网的存量项目采用“差价结算机制”保障收益,此后增量项目完全通过市场竞争确定电价 [3] 市场短期反应与长期展望 - 政策引发“抢装潮”,新能源企业为锁定预期收益加速推进项目在“531”节点前并网,主流储能电池、集成厂家产品满产满销,订单排期至5月后 [3] - 行业预计短期“抢装潮”后市场将进入观望期,等待地方实施细则和企业重建投资收益模型,但长期对新型储能作为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关键支撑技术的向好态势保持坚定信心 [3]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超30吉瓦,到2030年累计规模在保守场景下将达236.1吉瓦(较上年预测上调14.9吉瓦),理想场景下达291.2吉瓦(较上年预测下调22.7吉瓦) [4] - 行业总体将从规模化发展向全面商业化转变,市场驱动逻辑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4] 技术发展趋势:大容量与系统集成 - 为降低成本,储能电芯、系统向“大”趋势凸显,通过提升集成度和能量密度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结构性优化 [5] - 多家企业发布大容量新品:瑞浦兰钧发布392Ah电芯(能量效率95%,能量密度415Wh/L),远景动力发布530Ah电芯,海辰储能发布587Ah电池(体积能量密度较314Ah电池提升6.5%) [6] - 大电芯带动系统容量提升:南都电源发布6.25MWh储能系统,亿纬锂能发布6.9MWh储能系统 [6] - 未来技术竞争将围绕叠片工艺、热管理突破等方向展开,并需产业链协同定义电芯规格以避免市场尺寸“混战” [7] 智能化与AI赋能 - 人工智能与储能系统深度融合,重塑电池管理、能量调度和电力交易等核心环节 [8] - 企业发布AI赋能产品:远景储能发布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体储能EN 8 Pro,宁德时代发布“天恒·智储”智慧储能管理平台,融和元储上线AI赋能的智能交易及VPP运营平台 [8] - 数据显示,智能BMS开始普及,AI算法实现电池健康度预测精度超过95%,延长寿命10%—15%,虚拟电厂通过AI算法聚合资源可使试点项目收益提升20% [8] - AI技术全方位驱动储能系统革新,涵盖项目规划、设备设计、预测运维、智能调度到安全监控,成为提升效能与降低成本的关键支撑 [9]
新型储能价值创造有了“新打法”
中国能源网·2025-04-2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