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概况与结果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于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行 20支队伍参赛 其中6支完赛 [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 松延动力小顽童队获亚军 上海卓益得机器人行者二号队获季军 [1] - 赛道全长21.0975公里 包含9°坡度 6个左转道和8个右转道 考验机器人平衡力 运动算法和续航能力 [1] 技术验证意义 - 马拉松是对机器人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 验证机器人下盘移动能力 机械抗疲劳性和续航能力 [2] - 完赛代表机器人结构稳定和续航可期 为工业应用和家庭场景打下基础 如工厂打工 巡检和安保 [2] - 赛事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 通过直播展现真实水平 纠正公众对机器人发展阶段的过高预期 [2] 核心技术创新 - 天工机器人中途摔跤因电池失效 但整体表现符合预期 在本体结构设计 具身小脑 具身大脑 能耗管理和散热系统等多维度经受住考验 [3] - 续航能力是困扰机器人领域数十年的问题 重点突破电池能量密度和电机功率密度两大瓶颈 [4] - 采用肌腱驱动和仿生技术 模拟自然界原理设计控制算法 从根本上突破续航瓶颈 [6] 参赛策略与操作模式 - 参赛队伍采用不同操作模式 包括无线跟随 遥控操作和半自主技术 [5] - 无线跟随技术使用UWB标签和无线发射器 通过算法保持与领跑者固定距离和角度 [5] - 遥操作对人员要求更高 需边跑边控制 对体力和控制策略挑战更大 [5] 自主导航挑战 - 人形机器人自主导航在产业界无标准参考设计 自动驾驶算法不能直接应用 [6] - 机器人关节多 控制复杂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路径规划算法借鉴自动驾驶但完美遵循轨迹极难 [6] - 预计2024年年中实现自主导航突破 [6] 轻量化与安全性突破 - 通过机械方式实现机器人轻量化 传统机器人重约50-60公斤 而新设计仅30公斤 [6] - 在相同身高和负载下 重量减轻是重要突破 同时提升安全性 [6] 产业化应用前景 - 人形机器人将逐步在工业制造 特种作业和商业服务领域规模化落地 [9] - 乐聚机器人分三阶段推动产业化:科研合作与技术转化 工业智造场景应用 通用服务领域探索 [9] - 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 机器人可替代危险重复劳动 弥补劳动力不足 [10] 社会影响与认知 - 赛事通过技术透明化 将专业突破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社会事件 搭建人机共存认知基础 [8] - 公众通过赛事了解机器人真实水平 避免过度恐慌或信心缺失 [8] - 比赛大幅提升人形机器人创业氛围和研究氛围 促进行业交流与整体发展 [3]
举办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到底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