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核心观点 俄乌冲突局势变化,曾撤离的跨国车企欲重返俄罗斯市场,但中国车企已在当地取得显著份额和影响力,跨国车企回归面临障碍与机遇,未来俄罗斯车市格局充满变数 [2][5][8] 分组1:跨国车企秘谋“重返” - 现代集团出售圣彼得堡工厂保留两年回购权,持续与俄经销商合作,稳定供应零件、纳税,保留办公机构和员工 [2] - 丰田虽活动被冻结,仍为客户和经销商提供支持,与经销商互动寻回归路径 [2] - 马自达保留符拉迪沃斯托克工厂回购权,临近期限仍规划回归策略 [2] - 铃木、斯巴鲁、三菱保留在俄办公室、团队及经销商网络,持续供应零部件、履行质保义务 [2] - 大众发布面向俄罗斯市场的下一代Polo轿车,显示对该市场有规划 [3] - 宝马仅暂停业务未彻底退出,品牌在俄存在感强,利于后续回归 [3] - 雷诺手握回购伏尔加汽车股份6年期选项,卡卢加工厂持续组装雪铁龙汽车 [3] - 标致和雪铁龙保住卡卢加生产线,利用库存零件维持组装,标致有逆势经营经验 [3] - 美国车企或恢复小批量高端豪华车型交付试探俄罗斯市场 [3] 分组2:中国品牌已“重塑”俄罗斯市场 - 2022 - 2023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市场份额从19%增至51%,2024年2月部分品牌销量同比大幅增长 [5] - 2023年中国汽车在俄进口汽车中份额从2021年的10%猛增到92%,俄成中国汽车出口最大单一市场 [5] - 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在俄销量达55.3万辆,是2022年的4.4倍,出口量95万辆,同比增长481%,出口额197亿美元,同比增长388% [5] - 超30个中国汽车品牌进入俄罗斯,汽车租赁公司多采购中国车型,官方和并行进口渠道部分品牌受欢迎 [6] - 哈弗基本实现俄生产组装一条龙,吉利零部件国内出口俄组装,奇瑞启动建独立生产线并采用代工模式 [6] - 俄罗斯车市热度下降,部分实力不强中国车商离场,跨国车企回归使中国品牌有危机感 [6] 分组3:老玩家回归,谁主宰下半场? - 俄罗斯会为跨国车企回归设置“障碍”,提出带动本土汽车产业发展的条件 [8] - 跨国车企顾虑俄罗斯市场不稳定性,贸易政策变化增加适应难度 [8] - 俄罗斯气候寒冷,民众对汽车耐用性要求高,撤离前日韩、欧美品牌受不同消费者青睐 [8] - 俄罗斯媒体指出中国车存在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消费者期盼跨国车企回归 [9] - 跨国车企需重新梳理和构建在俄经销网络,经销商忠诚度影响回归进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