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赛道全长21.0975公里 [1] - 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实验室研发的WABOT-1以45秒一步的速度移动,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探索的开端 [1] - 本世纪初日本本田公司发布的阿西莫机器人实现上下楼梯功能 [1] - 2013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的Atlas具备跑步、跳跃、旋转、翻滚等运动能力 [1] - 2022年美国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可在汽车工厂执行搬运箱子、抓取金属棒等任务 [1] 人形机器人技术架构 - 人形机器人由"大脑"、"小脑"和"本体"三部分协同支配 [1] - "大脑"负责多层级决策,包括拆解指令、识别环境、规划路径 [1] - "小脑"负责精准控制具体动作如行走、抓取、递送 [1] AI大模型对人形机器人的影响 - AI大模型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性能,使其从依赖预设程序转变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 [2] - 当前发展瓶颈包括软件方面缺乏跨场景高质量大数据,硬件方面需要专用算力芯片的研发普及 [2]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 工信部指导意见提出三大应用方向:特种领域、制造业、民生及重点行业 [2] - 特种领域应用包括民爆、救援等危险环境作业,例如电力特种机器人可在零下40℃至80℃极端环境工作 [2] - 制造业应用主要承担繁重、重复性工作,如搬运不同规格箱子、分拣异形零件 [2] 人形机器人训练方法 -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集真实交互数据,无法直接从互联网获取 [3] - 训练示例:上百名数据采集员通过VR设备"手把手"教授机器人完成家务动作,每个动作需重复数百次 [3] 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挑战 - 家庭环境复杂度高,涉及老人、儿童、宠物以及不同地面条件,存在倾倒风险 [5] - 需要新材料技术模拟人体肌肉骨骼结构,突破现有机械电子堆叠模式 [5] - 专家预计实现机器人完成复杂烹饪如松鼠鳜鱼至少还需十几年 [4]
买台机器人“保姆”?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