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强司法实践护航高新产业
知识产权保护成果 - 2024年北京全市专利授权量19.97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9635万件,截至2024年12月有效发明专利量66.3490万件,同比增长15.52% [1] - 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9.81件,稳居全国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北京排名全球科技集群第三,较2023年上升一位 [1] - 2024年北京认定登记专利转让(含许可)合同2058项,成交额166.9亿元,专利开放许可声明2996件,居全国首位 [1] 人工智能产业保护 - 办理了全市首例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权犯罪案、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 [1] - 建立技术调查官库辅助办理涉人工智能新型案件,包括侵害自动驾驶领域数据标注技术信息、非法获取和使用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数据等案件 [3] - 审结的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提名案件 [3] 产业促进措施 - 认定建设北京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信息通信、生物制品和能源装备智能化4个产业知识产权促进中心 [1] - 推动相关企业平均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约37%,全年实现专利、商标质押登记总额163.47亿元,同比增长55.41% [2] - 知识产权保险为9家出险企业提供理赔服务,合计理赔金额444.77万元 [2] 司法保护创新 - 在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集聚区提供定制化司法服务 [3] - 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刑事风险提示》,明确刑事打击治理边界 [3] - 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犯知识产权、数据安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