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每天下线一颗星”商业卫星制造提速 数据潜能如何解锁
中国证券报·2025-04-28 05:02

卫星制造产能提升 - 格思航天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后卫星工厂年产能达300颗,基本实现每日下线一颗卫星,通过12个核心工位的模块化生产大幅提升效率 [1] - 格思航天二期工厂项目投资12亿元,建成后将具备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卫星年产600颗的产能 [2] - 银河航天通过智慧工厂技术将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具备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实现年产百颗中型卫星 [2] 商业航天发展阶段与市场前景 - 中国商业航天已进入卫星量产阶段,产业链企业完成从0到1的技术突破 [2] - 截至2025年2月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全球第二,2024-2030年为低轨卫星发射集中窗口期,预计2030年卫星制造市场价值达3688亿-4637亿元 [2] - 国内在册卫星星座约100个,千帆星座等大型计划部署卫星超万颗 [1] 卫星应用场景拓展 - 卫星应用以通信、导航、遥感为主,企业正差异化发展细分场景如遥感、气象监测等 [3] - 垣信卫星千帆星座将提供全球低延时宽带互联网服务,覆盖地面通信盲区并服务交通、农业、应急等领域 [3] - 云遥宇航计划2026年前发射90颗气象卫星组网,构建全球高分辨率大气探测系统 [4]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新业态预计5-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 [4] 卫星数据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 当前卫星数据利用率低,供需匹配不足,企业呼吁建立多维交易平台促进应用落地 [5] - 高光谱卫星单张影像数据量达传统光学影像数百倍,但应用场景开发不足 [5] - 行业需推动计算产品标准化及开放软件生态,通过产业链合作解决商业化瓶颈 [5][6]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企业通过整合远中近期市场需求配套供应链,推动航天技术商业化 [6] - 卫星数据将拉动算力存储市场,公司与数据中心合作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6] - 商业航天未来将向集群化发展,需加强产学研联动及生态构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