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占据多个行业重要地位,印企靠“低端创新”经营非洲市场
环球时报·2025-04-28 06:54

文章核心观点 印度商人在非洲多国金融、制药、电信、零售等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其采取家族式连续经营、团结协作、文化嫁接、低端创新等经营理念和模式,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攻击驱逐、垄断反噬、项目推进效率低等争议和挑战,未来或从“家族闭环”转向“利益共享” [1][3][11] 印度商人在非洲的经营模式和优势 家族式连续经营 - 印度人在非洲制药等行业注重家族式连续经营,家族成员紧密合作,保证企业稳定性和传承性,建立人脉和口碑 [3] - 多数印度家族企业坚持长期经营,如帕特尔商店坚持20年平价供应抗疟药,建立社区信任 [5] 团结协作 - 印度参展商在博览会上互动频繁,交流经验、分享信息、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形成强大合力 [4] 文化嫁接 - 在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印度教寺庙与本地基督教社区联合举办慈善活动,强化当地社会认同 [6] 低端创新 - 印度农业公司UPL太阳能滴灌设备成本仅为欧洲方案的1/3,适合缺电农村;仿制药企业西普拉压低抗艾滋病药价格,占非洲市场60%份额;零售家族超市通过“赊销 - 秋收结账”模式绑定农民消费群 [7] 忍受低利润率 - 与欧美企业相比,印度商人追求10%的稳定回报,而非50%的高风险收益 [8] 重视政商关系 - 在莫桑比克,印度商人普拉亚肯与当地政府合作密切,其公司业务多样 [8] 印度商人在非洲的发展现状 商业渗透广泛 - 印度裔在非洲经济各领域广泛渗透,从小生意到基建,从制药到高科技,从农业到服务业均有涉及 [10] - 印度企业主要投资金融、矿业、农业、基建、电信等领域 [10] 市场份额高 - 在东非,印度裔掌握70%的制造业和零售业;在乌干达坎帕拉,印度商人包揽80%的矿泉水标签印刷业务 [5] - 南非德班印度商人掌控80%的零售业 [12] 贸易额增长 - 2024年印非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印度成为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 [12] 印度商人在非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历史遭遇 - 1972年乌干达要求亚洲人限期离境,多数为印度裔;普通非洲人认为印裔奸诈狡猾,部分印裔商人放高利贷声名狼藉 [11] 商业争议 - 印度商人要求独家代理,引发“经济控制”争议,如南非德班抵制印度商铺游行,莫桑比克农民指控印度农业公司强占土地 [12] 企业短板 - 印度企业项目推进效率不高、交付时间经常延误,如埃塞俄比亚Fincha糖厂交付晚两年多 [12] 政府战略缺失 -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非投资无明确战略,投资项目规模小,企业经营资质混杂 [13] 信任危机 - 新冠疫情期间,印度血清研究所退出向非洲供应新冠疫苗谈判,引发当地对印度制造商不信任 [13] 负面影响 - 印度商人形成行业垄断,阻碍非洲经济多元化转型;企业利润外流,制约非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文化冲突和就业歧视问题 [14] 印度商人在非洲的未来发展方向 - 从“家族闭环”转向“利益共享”,如帕特尔劝说新商户让渡股份给本地合伙人,内罗毕印度商会外手机店推出“学徒计划”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