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0.8%至410.67亿元,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5.81%至414.00亿元,2022年峰值439.52亿元[4][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6.08%至27.70亿元,主要依赖非经常性损益4.56亿元(资产处置收益3.71亿元、政府补助6.14亿元)和研发费用缩减[9][10] - 净利率提升1.56个百分点至8.55%,但核心制药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29%,抗感染产品收入暴跌27.95%,中枢神经系统产品收入下降21.01%[6][8] 业务板块分析 - 制药板块收入289.24亿元同比下降4.29%,抗肿瘤药物增速从近40%骤降至5.84%,心血管产品成为唯一增长点(+14%)[6][7] - 医疗器械与诊断业务收入43.23亿元同比下降1.53%,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收入76.47亿元同比增长14.61%,但毛利率仅22.71%[8] - 海外收入112.97亿元同比增长8.93%,占比27.51%,但营业成本激增13.23%导致毛利率下滑2.33个百分点[8] 研发与财务风险 - 研发总投入减少16.15%至55.54亿元,资本化比例达34.38%(行业均值2.52%),导致无形资产激增至144.68亿元[11][12] - 2020-2024年无形资产增长近70%,若研发失败可能导致集中减值风险,类似康希诺案例[3][12] - 短期借款激增39.83亿元至187.11亿元,占带息负债比重升至64.7%,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2.82%至11.11亿元[15] 历史与行业背景 - 2022年营收增长12.66%主要依赖新冠相关产品,2023年起因新冠业务萎缩及集采影响核心业务承压[5] - 代谢及消化系统产品毛利率下滑2.19个百分点,中枢神经系统产品毛利率下滑2.76个百分点[6] - 债务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长期借款同比减少33.01亿元,可能加剧现金流压力[15]
复星医药浮现“降收增利”迷局 高比例研发资本化或“藏雷”|财报异动透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