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虚拟电厂:从“看得见”走向“用得好”
科技日报·2025-04-29 08:39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虚拟电厂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常态化发展提供指导,虽虚拟电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挑战,但《意见》带来商业化落地新机遇 [1][5] 虚拟电厂定义与作用 - 虚拟电厂不建厂房、不冒烟,能聚合各类分散资源,协同参与电力系统优化和电力市场交易,是实现智能配电网的重要技术之一 [1] - 虚拟电厂本质是聚合与协调平台,通过先进技术将分散资源“打包”,实现统一调度与优化运行 [2] - 虚拟电厂能挖掘需求侧灵活调节资源,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增强电力保供,促进新能源消纳和系统实时平衡 [2] - 虚拟电厂能提升系统灵活性、增强用户侧响应能力,为不同主体参与电力市场提供路径 [2] - 虚拟电厂大规模应用后,普通家庭用电成本有望下降、可靠性提升,还能参与绿色能源生产,推动能源体系向低碳转型 [2] 虚拟电厂建设现状 - 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如《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2025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3] - 地方实践“多点开花”,深圳、山东、山西等地有相关进展,山西虚拟电厂聚合用户、容量等有增长,入市交易有结算电量和红利 [3][4] - 虚拟电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标准、技术、商业模式等多重挑战 [4][5] 《意见》带来的机遇 - 《意见》为虚拟电厂发展提供新机遇,明确到 2027 年调节能力达 2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达 5000 万千瓦以上 [5] - 《意见》要求各地制定发展方案,培育主体,拓宽收益渠道,有助于加速商业化落地,创造多元化盈利路径 [5] - 《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有利于打破传统电力投资壁垒,推动能源投资格局多元化 [5] 虚拟电厂未来突破方向 - 技术上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现秒级响应与精准调度,推动资源深度聚合 [6] - 场景上从工商业扩展至新领域,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 [6] - 机制上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创新多元商业模式,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