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法典将带来哪些改变?专家详解
第一财经·2025-04-29 11:02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与意义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标志着中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现代化进程 [2] - 法典编纂基于现行30多部法律、100多件行政法规、1000多件地方性法规及十八大以来法治实践成果的系统整合 [2][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列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点任务 [2] 法典内容与结构特点 - 采用适度法典化模式 对30多部现行法律分类处理:综合性法律和污染防治法律直接纳入并修订 生态要素类法律择要纳入 [1][3] - 主要内容涵盖五大领域:通用性制度规范、污染防治制度集成、生态保护制度协调、绿色低碳发展原则性规定、法律责任制度完善 [3] - 强调系统性治理 统筹大气/水/土壤等要素 推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3] 法典化带来的立法影响 - 生态环境法律数量将显著减少 行政法规/规章将依据法典进行修订或废止 地方性法规可能增加以适应区域差异 [6] - 解决现行法律分散化问题 消除规范冲突 提升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统一性 [6] - 填补立法空白 提升法律位阶和权威性 便于国际交流合作 [6] 执法与保护实践变革 - 统一执法依据可减少争议 提高执法准确性和效率 明确违法行为界定与处罚标准 [7] - 促进跨部门协同执法 避免职责推诿 形成执法合力 [7] - 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引导社会践行绿色发展 促进源头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