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源商业化竞速,中国赢面有多大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4-29 21:26
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中国"人造太阳"有望在2035年前实现首次发电,标志着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拐点 [1] - 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玄龙-50U"氢硼聚变装置取得全球首次百万安培放电突破,将太阳核心点火装置缩小至实验室级别 [1] -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将带来能源量级的指数级增长,相当于从"马车时代"跨越至"高铁时代" [1] 中国聚变商业化路径 - 中国核工业集团计划2045年进入示范阶段,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目标2035年建成示范堆 [2]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因技术复杂性推迟至2039年运行,全球科研界普遍认为2050年是商业化关键节点 [2] - 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HL-3)于2023年3月28日突破"双亿度"参数,标志中国正式进入燃烧实验阶段 [2] 氢硼聚变技术优势 - 新奥集团押注百亿元重金开发氢硼聚变路线,目标建成全球首个氢硼聚变发电站 [1][2] - 氢硼路线具备三大核心优势:绝对安全性(零焦虑)、燃料获取自由性、建设周期短于传统路线 [2] - 采用AI算法加速氢硼路线的燃烧试验进程,技术突破速度显著快于国际同行 [2]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形成"国家队+民企"双轮驱动格局,新奥集团作为民企代表率先突破百万安培级放电 [1][2] - 全球聚变研究呈现多技术路线并行态势,中国在氢硼路线和传统托卡马克路线均取得实质性进展 [2] -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进度领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至少4年,技术代际优势明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