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保税仓发货”成为造假温床
广州日报·2025-04-30 05:27
跨境电商假进口黑产链 - 无良商家将国内生产的保健品包装成跨境保健品高价出售 坑骗消费者并扰乱市场秩序 [1] - 部分号称"原装进口"的保健品实为国内生产后运至保税仓再"出口转内销"的普通产品 [1] - 造假手法包括注册境外公司打造虚假品牌 虚标含量标识 夸大医疗功效宣传 [1] - 类似问题也存在于跨境电商平台的"保税仓直发"化妆品 实为国内小作坊仿制的假货 [1] 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 - 保税区政策被滥用 造假成本低 利用"单小量散"特点规避市场监管 [2] - 造假企业注册空壳公司 被查处后可迅速换壳重生 [2] - 跨境商品维权流程复杂 多数消费者放弃追责 [2] 监管与解决方案 - 需加强保税区监管 查处违规行为 提高违法成本 将违规企业纳入信用黑名单 [2] - 推动"跨境溯源"技术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实现进口商品"来源可溯 去向可查"的电子监管 [2] - 跨境电商平台应展示商品全链路物流信息 帮助消费者辨清真伪 [2] - 监管部门需与时俱进 保障跨境贸易便利性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