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开箱”让“杀熟”曝光
广州日报·2025-04-30 05:30
大数据杀熟现象 - 消费者反映在直播间购物时遭遇价格歧视,老用户下单比新用户贵30元,优惠券电影票比线下还贵6元 [1] - 平台通过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资料、订单特征、搜索痕迹)进行消费习惯分析并实施差别定价 [1] - 差异化营销以"个性化推荐""会员优惠"为名义,消费者对不同收费标准不知情,侵犯隐私权、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1] 算法治理与行业问题 - 算法不透明性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平台以"商业秘密"为由规避责任,形成算法权力垄断 [1] - 算法推送隐含平台价值判断,若设计偏差将威胁网民权益、网络信息安全及市场公平 [2] - 需通过多元共治推动算法公开,包括用户自主选择信息推荐、建立行业准则、创新监管技术及多部门协同 [2] 平台行为模式 - 杀熟流程分为两阶段:前期违规收集信息构建用户画像,后期实施不透明的差异化定价策略 [1] - 平台利用算法黑箱和规则主导权,使用户被动接受检视且无法质疑定价机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