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民营经济促进法③丨如何真正帮助民企融资
搜狐财经·2025-05-02 04:54
文章核心观点 《民营经济促进法》投资融资促进专章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破解民企融资困境,实施中需平衡融资便利与风险防控、市场主导与政府干预,警惕行政干预过度扭曲市场定价和资源配置 [1][3][4] 创新机制 - 构建差异化融资支持体系,明确政策性融资担保费率上限(≤1.5%),设立国家级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开辟科创债、绿色债等专项融资工具注册绿色通道,推动形成“债权 + 股权”立体融资网络 [3] - 重塑信贷激励机制,要求商业银行单列民企信贷额度并实施增速考核,将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提升至不高于常规贷款 3 个百分点,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实现核心企业信用传导 [3] - 强化权益保障刚性约束,首次明确禁止搭售理财、存贷挂钩等隐形融资门槛,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建立 24 小时民营企业融资投诉平台,对违规行为实施“双罚制” [3] 制度突破 - 将政策承诺转化为法定责任,通过激励相容机制破解“市场失灵”与“政府越界”双重困境 [4] 核心制度突破 - 实施民营企业信贷定向支持政策,约束商业银行的所有制偏好,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单列民企信贷额度并实施增速考核,将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提升至不高于常规贷款 3 个百分点 [5] - 重构政策性担保机制,实现风险溢价再平衡,设定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上限 1.5%,要求建立银担 7:3 风险分担机制,改变传统模式下担保机构单边承担风险的格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