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赛事主场变成消费主场
经济日报·2025-05-03 06:22
文章核心观点 体育赛事在促消费、惠民生领域潜力巨大,各地应借赛事人气推进“体育 +”产业融合发展,让赛事流量滋养城市,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同时不能忽视群众身边的体育需求 [2][3] 分组1:“体育 + 旅游”成为新热点 - “五一”假期“体育 + 旅游”成新热点,北京多场国际顶级赛事、成都世界运动会项目、上海F1中国大奖赛吸引民众 [1] - 越来越多城市把体育赛事作为撬动文旅消费的密码,如成都多场高水平赛事使体育消费在城市消费占比持续攀升 [1] - 户外运动越来越火,各地整合文、体、旅资源建设户外运动目的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能级 [1] 分组2:赛事经济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一些城市只顾短期流量,缺乏长期规划,办赛时轰轰烈烈,赛后陷入低谷,需以体育赛事为支点撬动更大经济版图 [2] - 赛时善于引流,激发赛事活动乘数效应,如成都大运会期间宽窄巷子和建设路美食街的举措带动消费增长 [2] - 赛后大胆创新,形成持续增值的消费生态,如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和深圳大运中心赛后的转型利用 [2] 分组3:关注群众体育需求与产业融合 - 一些城市把筹办赛事与全民健身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市民运动空间,激发居民运动热情 [3] - 体育经济生命力来自赛场内外,各地要借赛事人气推进“体育 +”产业融合发展,延伸赛事产业链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