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踏全球化方法论十八条
经济观察报·2025-05-03 09:53

安踏全球化战略演进 - 国际化分为三阶段:2009年通过运营FILA证明国内运营国际品牌能力[1],2010年代通过收购迪桑特、可隆等形成多品牌运营能力[2],当前进入主品牌Anta全球化阶段[5] - 对亚玛芬的收购验证三项能力:全球多元化管理能力、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全球品牌运营能力[2] - 主品牌全球化是长期投入过程,需从零建立国际认知,但对企业愿景至关重要[5][6] 多品牌运营方法论 - 采用"基座赋能"模式:整合渠道/物流/生产/营销/数字化等资源支持收购品牌,包括DTC模式的应用[3] - 品牌定位为核心:收购前评估在品牌矩阵中的角色,收购后通过业务线加减法强化定位[4] - 品牌价值认知:理解品牌是长期消费者心智资产,具有记忆持久性和稀缺性[5][6] 海外市场拓展策略 - 区域化路径:首选东南亚市场(文化认同度高),但需制定国别差异化策略[7][9] - 分阶段实施:从建立本地团队/合作伙伴起步[8],经历长期试错(营销/供应链/渠道调整)[9] - 中东市场被定位为第二增长支点[11] 组织与管理架构 - 品牌负责制:集团决策出海方向,品牌具体执行,区域公司为主力[13] - 中台能力建设:总部需强化合规/HR/财务等支持职能[12] - 管理平衡难题:需协调总部/业务部门/区域关系,融合本地化人才与产品专家[13] 全球化驱动力分析 - 历史基因:80-90年代创立时即植入全球化理念,企业文化天然具备国际化倾向[15][16] - 创业精神延续:将全球化视为二次创业,初创期文化和架构仍在发挥作用[14][16] - 能力代差优势:国内激烈竞争锤炼出的管理/数字化/营销优势可反向赋能国际品牌[3]